廣德古稱桐汭,先后改用過桃州、綏吉縣、廣陽縣、廣德州等名。春秋戰國時,先后屬吳國、越國、楚國。秦屬鄣郡。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改鄣郡為丹陽郡,遷郡治至宛陵(今宣州市)。原郡治周圍地區設故鄣縣,隸揚州丹陽郡。廣德地屬故鄣縣。東漢建安初,孫吳析故鄣縣置廣德縣,取名意在“皇恩浩蕩,帝德廣大”。縣治在今縣城西南境內,仍屬揚州丹陽郡。西晉太康二年(281),改屬揚州宣城郡。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并廣德、故鄣、長城、陽羨、義鄉五縣地立綏安縣,屬宣城郡。泰始四年(468)改屬南徐州義興郡,不久廢。復置廣德縣,仍屬宣城郡。齊廣德縣屬南豫州宣城郡。梁紹泰元年(555)于廣德增置廣梁郡及石封縣,郡、縣治均在今廣德桃州鎮。陳永定二年(558)改郡名為陳留郡,改廣德侯國為縣。隋開皇九年(589)廢郡,并廣德、安吉、原鄉、故鄣四縣入石封,改石封為綏安縣,屬宣州。仁壽三年(603)屬湖州。大業二年(606),復屬宣州。翌年,宣州改稱宣城郡。
唐武德三年(620)以綏安縣置桃州,原綏安縣地分置綏安、桐陳、懷德三縣,桃州領之。七年廢桃州,并桐陳、懷德入綏安,屬宣州。天寶元年(742)改屬宣城郡。至德二年(757)九月改綏安縣為廣德縣,屬宣州。五代十國吳廣德縣屬寧國軍宣州。五代南唐初屬西都江寧府,保大八年(950)在縣設廣德制置司仍屬江寧府,北宋廢制置司。宋開寶八年(975)廣德縣屬宣州。太平興國四年(979)置廣德軍,治廣德縣。端拱元年(988)析廣德西北桐鄉、昭德、臨湖、原通、妙泉五鄉置建平縣,隸廣德軍。至道三年(997)屬江南路,天禧二年(1018)屬江南東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廣德軍為廣德路,路設總管府領廣德、建平兩縣,屬江浙行中書省。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占領該地即改廣德路為廣興府,改廣德縣為廣陽縣,廣興府轄廣陽、建平兩縣,屬江南行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廣興府屬京師直隸,不久改稱廣德府。四年九月改府為州。十三年四月省廣陽縣入州,領建平縣。永樂元年(1403)直隸南京。清順治年間,廣德州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改屬安徽布政使司,咸豐四年(1854)暫歸浙江巡撫代管,同治三年(1864)復屬安徽省,隸徽寧池太廣道及皖南道。
民國元年(1912)4月改州為縣,不領建平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屬蕪湖道。民國17年又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春至10月屬宣城首席縣長,民國21年10月屬第九行政區。民國29年8月屬第六行政區。
1949年4月26日,廣德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初屬皖南行政公署宣城專區。1952年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71年3月改蕪湖地區)。1980年2月屬宣城地區。現屬宣城市。 1998年末,廣德縣人口50.56萬人。轄7個鎮,22個鄉:桃州鎮、柏墊鎮、誓節鎮、獨山鎮、邱村鎮、新杭鎮、流洞鎮、雙河鄉、清溪鄉、盧村鄉、梨山鄉、桃山鄉、同溪鄉、東亭鄉、鳳橋鄉、楊灘鄉、蘇村鄉、高湖鄉、山北鄉、下寺鄉、趙村鄉、磚橋鄉、花鼓鄉、祠山崗鄉、石鼓鄉、獨樹鄉、四合鄉、月灣鄉、楊桿鄉。共有280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4214個村民小組、117個居民小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485757人,其中:桃州鎮28903人,柏墊鎮17716人,誓節鎮21260人,流洞鎮11475人,獨山鎮16217人,邱村鎮16640人,新杭鎮20045人,雙河鄉31040人,清溪鄉26624人,盧村鄉17723人,梨山鄉11993人,桃山鄉10081人,同溪鄉13175人,東亭鄉19207人,鳳橋鄉14286人,楊濉鄉18588人,獨樹鄉13234人,四合鄉21661人,月灣鄉11189人,楊桿鄉12017人,花鼓鄉15520人,蘇村鄉6435人,石鼓鄉10897人,高湖鄉16314人,山北鄉12634人,下寺鄉22755人,趙村鄉15562人,磚橋鄉11991人,祠山崗鄉20575人。
2001年,廣德縣行政區劃調整為6個鎮、10個鄉。即:桃州鎮、新杭鎮、流洞鎮、邱村鎮、柏墊鎮、誓節鎮;祠山崗鄉、東亭鄉、盧村鄉、四合鄉、鳳橋鄉、月灣鄉、楊灘鄉、下寺鄉、趙村鄉、花鼓鄉。原雙河、清溪兩鄉整體并入桃州鎮。
2005年12月12日,廣德縣完成新一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原祠山崗鄉的富家村、祠山崗、界牌等3個行政村和原邱村鄉的塘口、佛堂、和平、高湖、白洋、白橋等6個行政村并入桃州鎮。(具體調整情況待補充。大致情況是:祠山崗鄉并入桃州鎮;鳳橋鄉并入柏墊鎮;月灣鄉并入楊灘鄉;花鼓鄉并入誓節鎮;趙村鄉和下寺鄉并入邱村鎮;流洞鎮并入新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