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回族鄉位于定遠縣南部,距縣城30千米。南與肥東縣接壤,是滁州市唯一的民族鄉,也是安徽省成立最早、回族人口聚居最多的一個民族鄉。面積41.4平方千米,總人口15016人(2007年),其中回族人口11442人,占總人口的76.2%。轄5個行政村,其中回族村4個。集鎮面積2.1平方千米,人口4000多人。地處江淮分水嶺,屬典型的丘陵地帶,易旱易澇。2002年被省確定為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重點鄉鎮之一。朱滁公路穿境而過,離合蚌公路僅9千米。古跡有虞姬墓(又稱嗟虞墩)、明朝大將軍藍玉的涼國公府遺址。
[沿革]明初因涼國公藍玉的藍姓聚居而稱為藍府城,后朱元璋因懷疑藍玉有謀反之心,派黑馬將軍王瑛(回族)領兵到此圍剿藍族而定居此地,慢慢地以王姓的回民居住較多,稱為王回崗。1940年2月,新四軍二師政委譚震林到此察看戰爭地形,看到此處地形像“二龍戲珠”,深有感觸地說:“這里以后就叫‘二龍’吧。”從此,王回崗就改稱“二龍”。1949年設二龍鄉,1961年成立公社。1966年改回清公社,1982年被省政府批準為全省第一個民族鄉。1997年,面積38.3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二龍農科、崗正、譚村、高莊、中湯、雙河、三蘇、小崗8個村委會。
[2006年代碼]341125215(11個行政村):~200崗鎮村 ~201中湯村 ~202三蘇東片村 ~203三蘇西片村 ~204小崗村 ~205雙河村 ~206紅衛村 ~207譚村村 ~208農科村 ~209大安村 ~210官塘村
附:《二龍回族鄉行政村區劃調整的實施方案》
為加快建立農村工作新機制,加強村級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根據縣委、縣政府《關于全縣行政村區劃調整的意見》(定發[2007]2號)精神,結合我鄉實際,制定出我鄉行政村區劃調整的實施方案。
……
四、 區劃調整方案
根據縣文件關于調整后的行政村人口原則上控制在3000—5000人左右,宜大則大,宜小則小。總之,要有利于發展,有利于穩定,有利于基層工作的原則。結合我鄉實際,按照縣政府《關于二龍回族鄉行政村區劃調整的批復》(政復[2007]32號),我鄉原11個行政村調整為5個行政村。
1、將崗鎮村、農科村合并成立崗鎮村,村部設在街道。
2、將中湯村、官塘村(小陳村民小組)合并成立中湯村,村部設在中湯村民小組。
3、將三蘇西片村,三蘇東片村、官塘村(除小陳村民小組)合并成立三蘇村,村部設在蘇西村民小組。
4、將小崗村、雙河村合并成立小崗村,村部設在南莊村民小組。
5、將紅衛村、譚村村、大安村合并成立紅衛村,村部設在大周村民小組。
附:二龍回族鄉政府《關于二龍回族鄉行政村區劃調整報批的請示》(二政[2007]5號 2007年2月27日)
縣人民政府:
我鄉位于定城東南約30千米處,國土面積41.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8367畝,3785戶,15016人,其中非農人口457人,現轄村委會11個,111個村民小組,村平均人口1365人。
根據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全省鄉、鎮區劃調整工作的通知》(皖辦[2003]10號文件)、《定遠縣新農村建設發展綱要(2006—2010)》、縣政府《關于調整行政村區劃的報告》(定政秘[2006]56號)文件精神和縣委、縣政府意見,結合我鄉的歷史、自然地理環境、群眾生活習慣、交通水利、行政管理等客觀因素,經我鄉黨委政府共同研究,現將我鄉行政區劃作出調整,調整方案如下:
1、崗鎮村383戶、1517人,耕地面積2597畝,與農科村442戶、1744人,耕地面積1328畝合并為崗鎮村。合并后崗鎮村825戶、3261人,耕地面積3925畝,村委會駐地集鎮。 (17個村民小組)
2、中湯村557戶、2208人,耕地面積3988畝,與官塘村小陳組25戶101人、耕地面積222畝合并為中湯村。合并后中湯村582戶、2309人,耕地面積4210畝,村委會駐地中湯小學。 (18個村民小組)
3、三蘇西片村387戶、1531人,耕地面積2773畝,三蘇東片村229戶、906人,耕地面積2347畝,與官塘村(除小陳組)94戶、376人、耕地面積934畝合并為三蘇村。合并后三蘇村710戶、2813人,耕地面積6054畝,村委會駐地蘇東自然村。 (20個村民小組)
4、小崗村297戶、1179人,耕地面積3130畝,與雙河村293戶1159人,耕地面積2100畝合并為小崗村。合并后小崗村590戶、2338人,耕地面積5230畝,村委會駐地南莊自然村。 (23個村民小組)
5、紅衛村448戶、1790人,耕地面積3578畝,譚村村401戶、1590人,耕地面積3066畝,與大安村229戶、915人,耕地面積2304畝合并為紅衛村。合并后紅衛村1078戶、4295人,耕地面積8948畝,村委會駐地大周自然村。 (33個村民小組)
妥否,請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