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置興安縣。隋改置綿谷縣。南齊至明初先后為東晉壽郡、利州總管府、利州都元帥府、廣元路、廣元府、廣元州治。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置廣元縣。1985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廣元市市中區。2007年3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廣元市市中區更名為利州區的批復》(川府函[2007]44號):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將廣元市市中區更名為利州區。
1996年,市中區面積1485.6平方千米,人口約40.7萬人。轄3街道7鎮3鄉:東壩街道、河西街道、嘉陵街道、榮山鎮、三堆鎮、工農鎮、赤化鎮、盤龍鎮、寶輪鎮、大石鎮、龍潭鄉、白朝鄉、金洞鄉。區政府駐東壩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市中區常住總人口467532人,其中:東壩街道79813人,嘉陵街道49582人,河西街道38424人,榮山鎮35453人,大石鎮20815人,盤龍鎮23908人,寶輪鎮64187人,赤化鎮11359人,三堆鎮34056人,工農鎮10010人,白朝鄉6790人,金洞鄉6622人,龍潭鄉17510人,雪峰6583人,南河28312人,回龍河8762人,穆斯林4156人,上西16963人,袁家壩4227人。
2004年,市中區轄東壩、嘉陵、河西3個街道,工農、三堆、寶輪、大石、榮山、盤龍、赤化7個鎮和龍潭、白朝、金洞3個鄉。
2005年11月31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5]號)批復同意將青川縣洞水鄉劃歸廣元市市中區管轄;同意廣元市市中區撤銷洞水鄉建制,將原洞水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金洞鄉,金洞鄉政府駐地由洛陽村遷至龍洞村。
2006年,市中區轄3個街道、7個鎮、3個鄉:東壩街道、嘉陵街道、河西街道、榮山鎮、大石鎮、盤龍鎮、寶輪鎮、赤化鎮、三堆鎮、工農鎮、白朝鄉、金洞鄉、龍潭鄉。以及雪峰、南河、回龍河、西城、上西、袁家壩、楊家巖7個辦事處。
2008年底,根據廣元市政府辦公室第55期《常務會議紀要》精神,將利州區盤龍工業園區三個行政村14個組(仕農村1、4、5、6、7組,協和村1、2、3、4、5組,勤勞村1、2、3、4組)成建制移交開發區管理。2009年1月7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9]1號)同意將利州區榮山鎮權壩村的7、8、9三個村民小組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元壩區元壩鎮管轄。
2010年3月2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10]3號)批復同意從東壩、河西2個街道析出部分行政區域,設置南河、雪峰、上西、回龍河、楊家巖5個街道:南河街道轄原東壩街道的石馬壩、鄭州路、南鷹、體育場、接官亭5個社區所屬行政區域,街道辦事處駐蜀門南路257號;雪峰街道轄原東壩街道的九華、泡石溝、雪峰3個村和雪峰寺、泰山路、華山路、五洲4個社區所屬行政區域,街道辦事處駐興安路二段311號;上西街道轄原河西街道的吳家壕村和皇澤、女皇路、則天南路、則天北路、橄欖園5個社區所屬行政區域,街道辦事處駐則天南路45號;回龍河街道轄原河西街道的群心、同心、學工3個村和龍江路、回龍2個社區所屬行政區域,街道辦事處駐回龍路58號;楊家巖街道轄原河西街道的楊柳村和東區、西區、翠林路3個社區所屬行政區域,街道辦事處駐翠林路108號。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利州區常住總人口516424人,其中:東壩街道111452人,嘉陵街道60974人,河西街道11212人,榮山鎮27172人,大石鎮20440人,盤龍鎮18193人,寶輪鎮59079人,赤化鎮9168人,三堆鎮21640人,工農鎮9242人,白朝鄉5093人,金洞鄉6403人,龍潭鄉14557人,雪峰街道17849人,南河街道54189人,回龍河街道7808人,上西街道24053人,袁家壩(街道)8335人,楊家巖街道5070人,下西(街道)24495人。
全區現轄8個街道、7個鎮、3個鄉:東壩街道、嘉陵街道、河西街道、雪峰街道、南河街道、上西街道、回龍河街道、楊家巖街道、榮山鎮、大石鎮、盤龍鎮、寶輪鎮、赤化鎮、三堆鎮、工農鎮、白朝鄉、金洞鄉、龍潭鄉。另有袁家壩、下西2個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