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為成都縣地,唐貞觀十七年(643)析成都縣置蜀縣,乾元元年(758)蜀縣更名華陽縣。1953年更名東城區。1990年撤銷東城區,其主體部分改置錦江區。
1996年,錦江區面積62.1平方千米,人口約41.3萬人。轄17街道2鄉:春熙路街道、人民南路街道、王家壩街道、蓮花池街、均隆街街道、芷泉街街道、和平街街道、天涯石北街街道、梓潼橋正街街道、東丁字街街道、镋鈀[tǎngbǎ]街街道、東糠市街街道、東風南路街道、伴仙街街道、沙河鋪街道、鹽市口街道、牛市口街道、琉璃鄉、三圣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錦江區常住總人口440280人,其中(18個街道、2個鄉):東糠市街道15573人,天涯石北街街道12942人,和平街街道21524人,梓潼橋正街街道11654人,春熙路街道4812人,鹽市口街道12528人,人民南路街道9187人,青石橋街道10915人,王家壩街道15347人,均隆街街道15232人,镋鈀街街道15575人,芷泉街街道12116人,合江亭街道16981人,牛市口街道46972人,東風南路街道11787人,伴仙街街道30737人,沙河鋪街道57984人,東光街道36244人,琉璃場鄉46754人,三圣鄉35416人。
2001年12月,錦江區行政區劃調整,將原來城區19個街道撤并為13個:撤銷人民南路、天涯石北街、王家壩、青石橋、東糠市街、均隆街、伴仙街、芷泉街、和平街、梓潼橋正街、镋鈀街、沙河鋪等12個街道,調整設置督院街、書院街、合江亭、水井坊、龍舟路、蓮新街、雙桂路、沙河等8個街道,對鹽市口、春熙路、牛市口等3個街道進行了部分區域性調整;東光、獅子山2個街道保留未動。17日,13個新組建的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調整后,錦江區轄15個街道、2個鄉。
2003年12月8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3]32號)批復同意錦江區三圣鄉政府駐地由高店子遷至粉坊堰村3組成龍路南側四川省消防指揮學校對面。
2004年1月8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4]1號)批復同意錦江區撤銷琉璃鄉建制。2月,市政府同意錦江區撤銷琉璃場街道辦事處建制,設置柳江、成龍路街道辦事處建制等相關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撤銷琉璃場街道辦事處建制;設置柳江、成龍路街道辦事處建制;將三圣鄉部分行政區域及原琉璃鄉以北部分區域劃歸成龍路街道辦事處;將原琉璃鄉部分區域劃歸柳江街道辦事處;將原琉璃鄉部分區域劃歸三圣鄉。2月26日,柳江、成龍路2個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9月21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4]45號)批復同意撤銷三圣鄉建制,所屬行政區域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
2004年,錦江區總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6524人/平方千米。轄督院街、鹽市口、春熙路、書院街、合江亭、水井坊、牛市口、龍舟路、雙桂路、獅子山、蓮新、沙河、東光、成龍路、柳江、三圣16個街道,44個社區、17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錦江區常住總人口690422人,其中:督院街街道25687人,鹽市口街道11211人,春熙路街道22216人,書院街街道48078人,合江亭街道45090人,水井坊街道27265人,牛市口街道46741人,龍舟路街道45260人,雙桂路街道24384人,蓮新街道59870人,沙河街道13710人,東光街道65616人,獅子山街道64826人,成龍路街道113750人,柳江街道52247人,三圣街道2447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