遜克縣名,由遜河和奇克兩縣合并時,各取原縣名一字組成。遜河縣,因遜河得名。“遜河”,又稱“遜別拉河”。“遜別拉”為滿語,“遜”為“奶漿”之意,“別拉”為“河”。奇克縣,因山得名。境內有一山稱之為“奇克勒”,后轉音為“奇克特”,簡稱“奇克”。
遜克一帶,清代,屬黑龍江副都統轄區,為鄂倫春族游牧地。清末,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于遜河地方設置畢拉爾路鄂倫春協領公署,管理鄂倫春族事務。1909年(清宣統元年),于奇克勒設置卡倫,隸屬璦琿兵備道。中華民國成立后,1914年畢拉爾路鄂倫春協領公署駐車陸。1915年6月2日批準,撤銷奇克特卡倫,改設奇克特縣佐,隸屬璦琿縣。1916年5月15日,設置遜河稽墾局。1928年11月27日,黑龍江省長公署令,將遜河稽墾局改為遜河設治局,隸屬黑河道。1929年2月11日,將奇克特縣佐改升奇克設治局;同年3月15日,將奇克設治局改為奇克縣,縣政府駐奇克鎮,為三等縣。由黑龍江省直轄。
1931年9月15日,黑龍江省政府咨請將遜河設治局改設為縣。翌年5月10日,內務部批準設置遜河縣,7月1日正式“將局改縣”。隸黑龍江省管轄。東北淪陷后,1934年12月,兩縣均劃歸新設之黑河省管轄。1943年7月1日,將遜河縣和奇克縣合并為遜克縣,隸屬黑河省。偽縣公署駐遜河鎮,并在奇克鎮設遜克縣公署奇克辦事處。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歸黑龍江省管轄。1946年6月,縣政府遷駐奇克鎮。同年9月,改歸黑河專區管轄。1947年5月,撤銷烏云縣,并入遜克縣,改設烏云區。1951年全縣總人口1.93萬人。1965年12月,將富饒公社(原烏云區)之大部劃歸嘉蔭縣。
1992年末,遜克縣位于黑龍江省北部,小興安嶺北麓,黑龍江右岸。東與嘉蔭縣接壤,南與伊春市及綏棱縣為鄰,西與北安市、德都縣、孫吳縣毗連,北與俄羅斯阿穆爾州隔江相望,國境線長140千米。全縣總面積17344平方千米。總人口8.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萬人。有漢、鄂倫春、滿、蒙古、達斡爾等民族。轄11個鄉鎮,其中以鄂倫春族為主體的民族鄉2個。縣政府駐地奇克鎮。(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1999年,遜克縣轄2個鎮、10個鄉:奇克鎮、遜河鎮、阿廷河鄉、克林鄉、寶山鄉、松樹溝鄉、車陸鄉、邊疆鄉、干岔子鄉、大平臺鄉、新興鄂倫春族鄉、新鄂鄂倫春族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遜克縣總人口101816人,其中:奇克鎮23877人,遜河鎮10573人,邊疆鄉9443人,車陸鄉8191人,干岔子鄉9051人,松樹溝鄉6229人,新鄂鄂倫春族鄉2251人,新興鄂倫春族鄉1360人,寶山鄉5136人,克林鄉2157人,阿廷河鄉1274人,大平臺鄉1601人,遜克農場20673人。
2001年,遜克縣轄2個鎮、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邊疆鎮、遜河鎮、干岔子鄉、松樹溝鄉、車陸鄉、克林鄉、寶山鄉、新興鄂倫春族鄉、新鄂鄂倫春族鄉。
2005年,遜克縣人民政府駐地奇克鎮更名為邊疆鎮。2009年8月10日,黑龍江省民政廳(黑民區[2009]88號)批復:同意黑河市遜克縣政府駐地邊疆鎮更名為奇克鎮。更名后,其行政區域、隸屬關系不變,實行鎮轄社區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體制。
遜克之名,取遜河、奇克的各一字故名。本縣由遜河、奇克、烏云三縣合并而成。
遜河縣之名來源于遜必拉河。此地遠在周以前為肅慎地。漢至三國時期屬挹婁地;隋時為靺鞨黑水部及室韋地;唐仍之;遼時為生女真地;金時屬扶余路的轄境;元時為斡赤斤分地,屬開元路管轄;明時為速溫河衛所轄。清設畢拉爾路協領,后擬設車陸廳,隸屬興東道。民國五年(1916年)八月設遜河稽墾局,把民開墾,由愛琿、龍鎮來的移民先后定居于遜河流域,由于移民日增,民國十七年(1928年)稽墾局升置為遜河設治局。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轄,遜河設治局直隸黑龍江省。偽滿大同二年(1933年)由設治局升置遜河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黑河省公署,遜河縣隸屬黑河省。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設置東滿總省和興安總省的同時,將遜河、奇克兩縣合并為遜克縣。仍為黑河省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復設遜河、奇克兩縣。均隸屬黑龍江省。解放后由遜河、奇克、烏云三縣合并為沙克縣。
奇克舊名奇克特,系鄂倫春語“薪屋”之意。此地元代之前的沿革與遜河縣基本相同。明代屬巴忽警衛和額克衛地,清宣統元年,黑龍江沿岸實行卡倫制,于奇克特設初代卡官,屬璦琿廳的轄境。民國四年(1915年)改置縣位。為援理所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二月置設治局,同年改為奇克縣,直隸黑龍江省為三等縣,其后沿革與遜河縣大致相同。
烏云縣名以地瀕烏云河故名。元代前沿革與沙河縣基本相同。明代分屬弗河衛,哈里分衛五延所、五因所。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擬于烏云河設治,后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直至民國五年始置設治局,民國十八年(1929年)烏云沒治局改為烏云縣,直隸黑龍江省為三等縣,其后沿革與遜河縣大致相同。
遜河、奇克合并后行政區劃
偽滿康德10年(1943年)7月,遜河、奇克兩縣合并為遜克縣,仍繼續保持原來的保甲制行政區劃。自偽滿康德11年(1944年)1月起,實行街村制。將并縣前原遜河、奇克兩縣的4個保,劃分為遜河、奇克、干岔子、松樹溝等4個行政村(原遜河縣的雙河鎮保并入遜河村)。村政權稱村公所,所轄自然屯,仍以并縣前各保公所管轄的自然屯為基礎。
1946年7月,遜克縣人民政府將全縣劃分為奇克、干岔子、遜河、松樹溝4個區。區政府所轄村(屯)見《遜克縣志》相關表格。1947年春撤銷烏云縣,劃歸遜克縣管轄,改設烏云區。轄烏云、舊城基、雪水溫、腰屯、小河沿、新安、福民、常家、道干、庫爾濱、隆安11個行政村。
1949年冬,全縣完成區、村政權建設后,至1956年3月,行政區劃為5個區、30個行政村,下轄18個街、76個自然屯。 第一區(奇克區)轄奇克村、常勝村、曹地營子村、南崗村、索地營子村、小丁子村、戴地營子村,共7個行政村。下轄4個街道、15個自然屯。 第二區(干岔子區)轄干岔子村、西地營子村、沂洲府村、何地營子村,共4個行政村。下轄13個自然屯。 第三區(遜河區)轄遜河村、七站村、東新村、雙河鎮村、對頭村、新立村,共6個行政村。下轄4個街道、15個自然屯。 第四區(車陸區)轄車陸村、兩間房村、庫爾濱村、道干村、福民村、二龍河村、松樹溝村,共7個行政村。下轄19個自然屯。 第五區(烏云區)轄烏云村、舊城村、雪水溫村、隆安村、常家村、腰屯村,共6個行政村。下轄10個街道、13個自然屯。
1956年4月,經中共黑河地委批準撤區劃鄉,將原來的5個區劃分為:奇克、百合(原一區曹地營子村)、邊疆、三合(原三區對頭村)、七站、車陸、松樹溝、二龍河、建設(原四區庫爾濱村)、烏云、雪水溫、河沿、民族(新建鄂倫春民族鄉)等共16個鄉,分管全縣76個村。
1957年2月,根據精簡精神,經黑河專員公署批準,將原16個鄉合并為10個鄉,即奇克鎮、邊疆鄉、干岔子鄉、遜河鄉、三合鄉、車陸鄉、松樹溝鄉、烏云鄉、雪水溫鄉、鄂倫春民族鄉。
1958年9月,實現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全縣建成奇克鎮、干岔子、遜河、松樹溝、車陸、烏云6個人民公社。共有17個管理區(生產大隊),分組102個生產隊,此后直至1983年。 20多年來社隊變化情況見《遜克縣志》相關表格。
1983年7月,在干岔子公社搞政社分開建鄉試點,首先建立了干岔子鄉人民政府。1984年4月,全縣各公社一律改建為鄉。其中遜河公社改建為遜河鎮。全縣計有:2個鎮(奇克鎮、遜河鎮)、9個鄉(邊疆、干岔子、松樹溝、車陸、新興、新鄂、寶山、克林、阿廷河)、1個墾區(大平臺墾區)。下轄18個街道居民委員會(奇克鎮12個、遜河鎮6個)、5個農業居民委(奇克鎮屬)、100個村民委員會、6個生產隊(大平臺墾區管理)。 1984年4月政社分開后,遜克縣行政區劃見《遜克縣志》相關表格。
(本頁主要摘自《遜克縣志》,有改動。本站轉載僅供行政區劃愛好者使用,文字以原書為準。若有版權問題請與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