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清縣,以境內東部寶清河得名。寶清河,一說系滿語“寶其赫”的轉音,原意為“丑”;一說滿語“猴子”的意思。清初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1732年(清雍正十年)劃歸三姓副都統管轄。清末,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劃歸臨江州(后改臨江府)管轄。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撫奏準,于寶清河西設置寶清州(擬從緩設置)。中華民國成立后,1912年臨江府于寶清設置分防經歷,1914年改為分治員。
1916年4月15日,奉令將寶清分治地方“改設縣治”,名為寶清縣,隸屬依蘭道。縣境東西寬120千米,南北長100千米。1929年2月,撤銷道制,改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后,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1938年將饒河縣七里沁河以西地區劃歸寶清縣管轄。1939年6月,劃歸新設之東安省管轄。1943年后,先后隸屬東滿總省和東滿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6年7月2日建立寶清縣民主政府)1947年8月,劃歸牡丹江省管轄。1948年7月,撤銷牡丹江省,復歸合江省管轄。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劃歸松江省管轄。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并后,劃歸黑龍江省合江專區管轄。1983年10月,將西南部的宏偉、嵐峰兩個公社劃歸七臺河市管轄。1985年1月1日,正式撤銷合江地區,劃歸佳木斯市領導。1991年4月1日,由佳木斯市劃歸雙鴨山市領導(2月2日國務院國函[1991]4號批準)。
1992年末,寶清縣位于黑龍江省東部,完達山北麓。東、南以七里沁河、完達山脊與饒河縣、虎林縣、密山市和七臺河市分界,西與勃利縣、樺南縣和雙鴨山市接壤,北以七星河與友誼縣、富錦市毗鄰。全縣總面積10001.2平方千米。總人口40.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3萬人,占32.76%;滿、朝鮮、蒙古、回等少數民族人口2.7萬人,占6.7%。轄17個鄉鎮。縣政府駐地寶清鎮。(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1996年,寶清縣面積1.1萬平方千米,人口40.5萬人。轄3個鎮、14個鄉:寶清鎮、七星泡鎮、青原鎮、夾信子鄉、十八里鄉、涼水鄉、建平鄉、萬金山鄉、尖山子鄉、寶山鄉、朝陽鄉、七星河鄉、東升鄉、富山鄉、小城子鄉、龍頭鄉、東興鄉。縣政府駐寶清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寶清縣(轄4個鎮、13個鄉)總人口399083人,其中:寶清鎮76852人,七星泡鎮39011人,青原鎮23918人,夾信子鎮21065人,萬金山鄉17798人,尖山子鄉10162人,朝陽鄉11635人,龍頭鄉11831人,小城子鄉11670人,十八里鄉12869人,涼水鄉14069人,七星河鄉8444人,富山鄉4744人,東興鄉4641人,東升鄉5171人,建平鄉3370人,寶山鄉4469人,五九七農場28959人,八五二農場49868人,八五三農場38537人。
全縣現轄6個鎮、4個鄉:寶清鎮、七星泡鎮、青原鎮、夾信子鎮、龍頭鎮、小城子鎮、朝陽鄉、萬金山鄉、尖山子鄉、七星河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