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地區(qū)轄縣。位于省境西南部,西隔黃河與陜西省為鄰。面積1339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7鎮(zhèn)13鄉(xiāng)。縣政府駐城關(guān)鎮(zhèn)。(根據(jù)《政區(qū)大典》)
城關(guān)鎮(zhèn) 縣政府駐地。1958年建紅旗公社,1959年更名燎原公社,后改猗氏公社、城關(guān)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縣境東部峨嵋?guī)X下,涑水河北岸。面積81平方千米,人口5.3萬。大臨線、臨解線、上臨線、廟風線4條公路過境。轄興教坊、崇相西、貴戚坊、王村、關(guān)原頭、楊原頭、西荊楊、百里店、陳范屯、東西屯、翟村、里寺、黃斗景、小楊、大楊、高家垛、上里、西張岳、孫家卓、陳家莊、馬營21個行政村。
牛杜鎮(zhèn) 1958年屬紅旗公社,1962年析置牛杜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縣境東南部,涑水河南岸,距縣城4.5千米。面積78.4平方千米,人口3.4萬。董夾路、臨解路過境。轄牛杜、鎮(zhèn)西、東荊楊、西水南、香落、何家莊、王景、慈陽、工寮、鐵匠營、姚村、官莊、上莊、下莊、裴家營、太范、老堡、楊中、田村、楊妃、楊家莊、景滑22個行政村。古跡有南關(guān)會館、猗氏古城、猗頓墓。
嵋陽鎮(zhèn) 1958年屬太陽升公社,1961年析置嵋陽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10千米。面積67.8平方千米,人口2.6萬。廟風線、董夾線、福廟線公路過境。紅旗渠橫貫北部。轄嵋陽、祁任、任柳、西祁、東祁、曹家營、邸家營、下朝、上朝、衛(wèi)村、張家營、西任上、令狐營、白堂、東堡、閣頭、西智光、南智光、祁任莊19個行政村。
臨晉鎮(zhèn) 1954年臨晉、猗氏兩縣合并后,設(shè)臨晉鎮(zhèn),1958年屬前進公社,1961年析置臨晉公社,1983年建鄉(xiāng),1984年復置鎮(zhèn)。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20千米。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3.9萬。萬臨線、臨王線于此交會。轄臨晉、西關(guān)、馮家卓、下豆氏、張包、樊家卓、景家卓、泉杜、北月、許家莊、運沖、南大、代村、考早、張留、過船、黑順、南連、北大、坑東、西窯上、太平莊、坑西、趙家窯、高運、中代、石家卓、永樂屯28個行政村。文物古跡有北魏霍揚碑、元代縣大堂、清重修文廟大成殿、唐柏及宋鐘等。
孫吉鎮(zhèn) 1971年由萬榮縣劃歸臨猗,1958年屬太陽公社,1962年析置孫吉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縣境西北部,峨嵋?guī)X西端,距縣城40千米。面積112.8平方千米,人口4.7萬。萬臨線、三趙線于此交會。轄孫吉、楊林、辛圣、程樊、王顯莊、西趙、張家、郝家、鐵北、衛(wèi)陽、南辛、高村、三甲、王午、回龍、西里、北胡、南胡、賈寺、東里、丁村、大王、小王、賈村、蔡村、蔡高、天興、南周、煙村、薛公、周賈、北程、上元、月高、引村、興隆36個行政村。
東張鎮(zhèn) 1958年建東張公社,后屬前進公社,1961年析置東張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1994年置鎮(zhèn)。位于縣境西南隅,與陜西省隔河相望,距縣城35千米。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3.2萬。夾馬口電灌站建于境內(nèi),紅旗渠橫穿全境。運夾、董夾公路過境。轄街東、街西、西堡里、西儀、下里、夾馬口、鹀樊、東菜莊、積善、社興、百里營、樊哲、紅旗、蘆底、王家營、峪南、西寺后、新民莊、張仙、楊杏、興善、太豐、新城莊、馮留24個行政村。
七級鎮(zhèn) 1958年建七級公社,1984年建鄉(xiāng),1994年置鎮(zhèn)。位于縣境南部偏西,距縣城30千米。面積73平方千米,人口2.9萬。廟風線、馮王線公路過境。轄七級、留尚、土牌、辛馮、西程、樊橋、樊橋屯、吳村、南王、北王、小張、鮑家營、麻家卓、南永德、北永德、令助、張家卓、山東莊、解村、王肖、孝子、文家營、新卓、太和莊、東程、柳枝、永德莊、靳家營、皮士、北古城、中和莊31個行政村。
楚侯鄉(xiāng) 1958年屬紅旗公社,1959年屬牛杜公社,1962年析置王鑒公社,1980年更名楚侯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南隅,距縣城8千米。面積48.5平方千米,人口1.9萬。廟風公路過境。轄楚侯、王鑒、百俊、孫里、太侯、張嵩、仁里、南楊姚、董家莊、趙家卓、黃儀南11個行政村。
李漢鄉(xiāng) 1958年屬紅旗公社,1959年屬牛杜公社,1962年析置李漢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東部偏南,距縣城7.5千米。面積23.8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李漢、北楊姚、申村、南岳、高頭、南村、東三里、東朝、西三里、郭村10個行政村。古跡有仰韶文化遺址。[next] 廟上鄉(xiāng) 1958年屬嵋陽公社,1961年析置城西公社,1983年更名廟上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20千米。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3.1萬。董夾線、福廟線、廟風線過境。轄廟上屯、城西、城東、水頭、渠下、南姚、北姚、王上莊、關(guān)任、南杜、北張莊、吉令、程村、胥村、新安莊、山東莊、薛家莊、北貫底、南貫底、好義、東盛莊、牌首、新城堡、白鹿24個行政村。古跡有古解梁城遺址。
角杯鄉(xiāng) 1958年屬星火公社,1961年析置角杯公社,1983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西部峨嵋?guī)X上,西臨黃河,距縣城32千米。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2.5萬。張栲線公路縱穿境內(nèi)。轄角杯、西齊永、石彪、柴家莊、吉家營、過卓、清池、楊范、吳王、姚卓、東昝、潘侯、浪店、西張、西周吳、周吳、樊家營、豆氏莊、上豆氏19個行政村。
西張吳鄉(xiāng) 1958年屬星火公社,1961年分立,1980年更名西張吳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西部,峨嵋?guī)X西端,距縣城30千米。面積40平方千米,人口1.6萬。張栲線公路過境。轄西張吳、西張家營、浪池、潘西莊、西辛、潘西、元上、張郭、古今屯、小樊、宏土、東齊永12個行政村。
南趙鄉(xiāng) 屬貧困鄉(xiāng)和政區(qū)最小鄉(xiāng),1971年由萬榮縣劃出,1984年設(shè)南趙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部,黃河灘涂地帶,距縣城50千米。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交通不便。轄南趙、南樊、楊董、北百底、南百底、北趙、安昌、師家、屈村9個行政村。
北辛鄉(xiāng) 1958年屬衛(wèi)星公社,1960年析置北辛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峨嵋?guī)X上,距縣城25千米。面積82.6平方千米,人口3萬。三趙線公路橫貫境內(nèi)。轄北辛、崔姚、道場、嶺后、陶唐莊、東卓、左家莊、泥坡、張家坡、趙村、北馬、宅子、卓逸、王申、小陳、樂善、丁莊、北昝、平宜、北楊、婆兒、婆兒莊、義堂、甘露園、姚村莊25個行政村。
耽子鄉(xiāng) 1958屬衛(wèi)星公社,1960年析置耽子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中西部,峨嵋?guī)X上,小嶷山西側(cè),距縣城28千米。面積70.4平方千米,人口2.3萬。臨王線公路縱貫全境。轄耽子、耽子莊、高堆、孫遠、孫遠莊、潘家莊、后土營、柳家卓、北暢、南暢、堡里、上王、靳家卓、西窯里、周家窯、東賈、北張、柳村、陶唐、莫道池20個行政村。
卓里鄉(xiāng) 1958年屬衛(wèi)星公社,1961年析置卓里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峨嵋?guī)X上,距縣城20千米。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1.5萬。福廟線、三趙線過境。轄卓里、福壽屯、席家窯、寺后、霍村、武村、東將軍屯、西將軍屯8個行政村。
閻家莊鄉(xiāng) 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析置閻家莊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北中部,大嶷山東側(cè),距縣城13千米。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2.3萬。三趙線公路橫穿鄉(xiāng)境。轄閻家莊、南大陳、北大陳、建義莊、陳建莊、太和莊、貝支、南佃、峰仙、西陳翟、李家莊、陳莊、北上莊、張莊、北嶺莊、南薛16個行政村。
北景鄉(xiāng) 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析置北景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中北部,峨嵋?guī)X南沿,距縣城7.5千米。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2.1萬。公路大臨線、三趙線縱橫過境。轄北景、南景、石家莊、東村、西村、北里、西張白、張村堡、齊村、東張白、張村、景村12個行政村。
大閻鄉(xiāng) 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析置大閻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峨嵋?guī)X上,距縣城12.5千米。面積59.5平方千米,人口2萬。大臨線公路縱貫鄉(xiāng)境。轄大閻、東閻、高家莊、焦家營、景莊、賈莊、羅村、馬家窯、南莊、小閻、尉莊、翟莊12個行政村。
三管鄉(xiāng) 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析置三管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部邊緣,距縣城15千米。面積57.6平方千米,人口2萬。三趙線、運埝線公路連接全鄉(xiāng)。轄三管莊、梁家莊、新莊、陸喜營、王家莊、師家莊、王薛莊、西姚莊、東姚莊、黃家莊、李卓、向陽莊12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