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市轄區。位于省境中東部,市境南部。轄4鎮9鄉。面積630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區政府駐蔭營鎮。(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1997年左右資料)
蔭營鎮 區政府駐地。1958年建節營公社,1969年劃歸郊區,1984年置蔭營鎮。位于區境中部,距市中心10千米。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石太鐵路支線過境,石太公路、陽(泉)盂(縣)公路在此交匯,為晉煤外運的重要交通樞紐。轄坪上、橋上、街上、老虎溝、后溝、下蔭營、礬窯、上千畝坪、下千畝坪、南窯莊、上煙、下煙、三泉13個行政村。
河底鎮 1958年建河底公社,1969年劃歸陽泉市郊區,1984年置河底鎮。位于區境北部,距區政府8千米。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207國道、陽石公路過境。轄河底、牽牛鎮、中佐、龍光峪、里龍光峪、小固莊、固莊、任家峪、鄧家峪、關家峪、葦泊、上章臺、下章臺、河南14個行政村。
義井鎮 1979年劃入郊區,1984年復置鄉。位于區境東南部,距區政府10千米。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石太鐵路、307國道和連接太舊公路的義(井)平(定)路過境。轄義井、義東溝、南莊、泊里、河下、小河、圪臺、白羊墅、大陽泉、神峪、西峪、王家峪、牛家峪、西峪掌14個行政村。境內獅垴山為“百團大戰”主戰場。
平坦鎮 1979年劃歸陽泉市郊區,1984年復置鄉,1996年置平坦鎮。位于區境西北部,距區政府9千米。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石太鐵路和連接太舊公路的賽魚路過境。轄富山、甘河、龍豐溝、魏家峪、西河、北頭咀、大村、半坡、石卜咀、寨魚、南山、桃林溝、前莊、官溝、小南溝、大南溝、老坪掌、廟上18個行政村。
西南舁鄉 原為鄉建制,1958年改西南舁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區境東北部,距區政府12.5千米。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207國道貫境。轄西南舁,五里莊、王家莊、大洼、雨下溝、杜家莊、張家井、霍樹頭、嘴子上、東南舁、北舁、東林尖、郊山、孔南莊、大西莊、石窯垴、代家莊17個行政村。
東村鄉 原為鄉建制,1969年劃入郊區,1984年復置鄉。位于區境北部,距區政府16千米。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東村、南溝、蘇家泉、大河北、小河北、五架山、小西莊、山底、小溝、紅土巖、豬頭垴、武家莊12個行政村。
燕龕鄉 原為鄉建制,后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區境西北部,距區政府10千米,緊靠陽盂公路。面積32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燕龕、程莊、北莊、曹家掌、西溝、郊里6個行政村。
三郊鄉 原為鄉建制,后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區境東北部,距區政府3千米。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陽盂公路、207國道過境。轄三郊、三都、韓莊、楊樹溝、前洼、東垴、后洼、西垴、南垴、馬莊、火石巖、辛莊、小莊13個行政村。
白泉鄉 原為鄉建制,后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區境東部,距區政府8千米。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陽(泉)盂(縣)公路與307國道過境。轄下白泉、上白泉、林里、雞洼、東古、西古、東梁莊、西梨莊、山頭、段家莊、小河北、窯溝12個行政村。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王廟”在境內。
楊家莊鄉 原為鄉建制,1969年劃入郊區,1984年復置鄉。位于區境東部,距區政府12千米。面積38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南楊家莊、北楊家莊、齊家巖、桐花樹、小西莊、孫家溝、杏樹坡、黑山巖、白家莊、張家洼、路家山、高垴莊、大南莊、廟嶺14個行政村。
李家莊鄉 原為鄉建制,1969年劃入郊區,1984年復置鄉。位于區境南部,距區政府7千米。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石太鐵路和307國道、陽(泉)盂(縣)公路過境。轄李家莊、馮家莊、漢河溝、河坡、駝嶺頭、長嶺、大西莊、柳溝、侯家溝、甄家莊、余積糧溝、桑堰、石馬溝、黃沙堰14個行政村。
辛興鄉 原為鄉建制,1979年劃歸陽泉市郊區,1984年復置鄉。位于區境西南部,距區政府25千米。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緊靠太舊公路,石太鐵路過境,交通較為便利。轄辛興、神堂嘴、馬家坡、石板片、吳家掌、李家山、常家山、東西畛、北垴、張家巖、桑掌、中莊、西上莊、后峪14個行政村。
舊街鄉 原為鄉建制,1978年劃歸陽泉市郊區,1984年復置鄉。位于區境西部,距區政府35千米。面積87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石太鐵路和307國道、太舊公路過境。轄測石、柳渠、南溝、舊街、新店、新莊窩、簸箕掌、高嶺、佛洼、陽窯、棗園、保安、梁家莊、虎峪、陽坡、閆家莊、路家莊、后山18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