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置平舒縣,屬代郡,故治在今城關西5千米平水村,又置狋氏縣,屬代郡,故治在今城關西北30千米六棱山陰。新莽改平舒縣為平葆縣,改狋氏縣為狋聚縣。東漢初,2縣復西漢舊名。晉廢狋氏縣,平舒縣屬燕,為匈奴降部所居。北魏改屬上谷郡。東魏天平中年,平舒縣曾寄治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齊廢入靈丘縣。五代唐同光二年(924)析興唐縣地置廣陵縣(“陵”亦作“靈”),屬蔚州,后廢。
遼統和十三年(995)復置廣陵縣,仍屬蔚州。金改廣靈縣,屬西京路。明、清屬大同府。民國初年屬雁門道,道廢后直屬省。1949年屬察哈爾省。1952年復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廢入渾源縣。1960年復置,屬晉北專區。1961年屬雁北專區。1967年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1997年,廣靈縣轄2鎮12鄉:城關鎮、南村鎮、一斗泉鄉、王洼鄉、蕉山鄉、加斗鄉、張岔鄉、邵家莊鄉、宜興鄉、作疃鄉、平城鄉、梁莊鄉、香爐臺鄉、望狐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廣靈縣總人口162548人,其中:城關鎮37458人,南村鎮21972人,一斗泉鄉10316人,王洼鄉4992人,蕉山鄉15386人,加斗鄉15725人,張岔鄉983人,邵莊鄉2230人,宜興鄉9936人,作疃鄉14385人,平城鄉6638人,梁莊鄉11824人,香爐臺鄉3955人,望狐鄉6748人。
2001年,城關鎮更名為壺朱鎮,劃入王洼鄉的5個村(王洼堡、王洼西莊、白家墳、趙莊、澗西),作疃鄉的4個村(張莊、田窯、榆林堡、尚疃,平城鄉的1個村(沙嶺),加斗鄉的1個村(南匯),宜興鄉的2個村(吳家地、集興疃);南村鎮、香爐臺鄉合并設立南村鎮;平城鄉、作疃鄉合并設立作疃鄉;張岔鄉、加斗鄉合并設立加斗鄉;蕉山鄉、王洼鄉的3個村(滴水崖、曹川、眷頭)與合并設立蕉山鄉;邵家莊鄉、宜興鄉合并設立宜興鄉。調整后,廣靈縣轄2個鎮、7個鄉:壺泉鎮、南村鎮、一斗泉鄉、蕉山鄉、加斗鄉、宜興鄉、作疃鄉、梁莊鄉、望狐鄉。共有184個行政村,234個自然村。縣政府駐壺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