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春縣主要區域原稱“多娘”,是以哈尼族祖先建村時的人名命名。1958年建縣時,根據全縣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的自然條件和各族人民希望生活像綠色的春天那樣生機勃勃的美好心愿,取“六村”的諧音,定名為“綠春”。
西漢屬益州郡,東漢改屬益州牂牁郡西隨縣,三國蜀漢屬益州興古郡西隨縣。西晉屬寧州興古郡西隨縣。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北朝周屬南寧州。唐初屬嶺南道和蠻部。唐南詔國時分屬通海都督和蠻部和銀生節度威遠賧;宋大理國時分屬秀山郡和威楚府;元代分屬元江路、和泥路;明代分屬元江府、臨安府的納樓、瓦渣、溪處土司及者米掌寨和鈕兀御夷長官司。清順治年間分屬臨安府和元江州;乾隆年間,元江州在當地的6個村寨置土官后,當地哈尼族習慣上稱“多娘六村”。民國時期屬建水、石屏、金平、元江、墨江縣地。
1955年4月29日,將原墨江縣壩留區下七鄉(老白、三楞、瑪玉、土堆、莫洛、東鄉、臥龍)、紅河縣第六區(大興鎮)、第七區(騎馬壩)、及元陽的三勐區劃出,設縣級六村辦事處于大興鎮,六村辦事處為紅河哈尼族自治區(地級)的派出機關。1957年9月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57次會議決定:設置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原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區六村辦事處劃入紅河州。1958年5月29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77次會議決定:設立綠春縣,撤銷六村辦事處,綠春縣的行政區域包括原辦六村事處的全部行政區域,和金平的平河、東批兩鄉,元陽劃出的部分地區設縣,定縣名為綠春,縣政府駐大興寨,隸屬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996年,綠春縣面積3097平方千米,人口約19.2萬人,哈尼族占總人口的87%。轄1個鎮、8個鄉:大興鎮、大水溝鄉、大黑山鄉、騎馬壩鄉、牛孔鄉、戈奎鄉、半坡鄉、平河鄉、三猛鄉。縣政府駐大興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綠春縣常住總人口201256人,其中:大興鎮44063人,戈奎鄉19236人,牛孔鄉29496人,大水溝鄉18179人,大黑山鄉17183人,半坡鄉9462人,騎馬壩鄉12379人,三猛鄉22967人,平河鄉28291人。
2001年,全縣轄1個鎮、8個鄉:大興鎮、戈奎鄉、牛孔鄉、大水溝鄉、大黑山鄉、半坡鄉、騎馬壩鄉、三猛鄉、平河鄉。2005年,半坡鄉政府駐地從半坡遷移至壩溜。
2006年,綠春縣總面積3167平方千米,總人口21.11萬人。轄1個鎮、8個鄉:大興鎮、戈奎鄉、牛孔鄉、大水溝鄉、大黑山鄉、半坡鄉、騎馬壩鄉、三猛鄉、平河鄉。共有2個居委會、8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大興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綠春縣常住總人口222180人,其中:大興鎮51812人,戈奎鄉20173人,牛孔鄉33557人,大水溝鄉18150人,大黑山鄉19881人,半坡鄉10959人,騎馬壩鄉12758人,三猛鄉25142人,平河鄉29748人。
2014年,大興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