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縣因地處元江下游紅河,故名。西漢屬益州郡,東漢屬益州益州郡。三國蜀漢屬益州興古郡。兩晉及南朝梁屬寧州興古郡,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嶺南道和蠻部,唐南詔國時屬通海都督。宋大理國屬秀山郡。元隸臨安廣西元江宣慰司和泥路、元江路。明清屬臨安府。清雍正八年(1730)7月,臨安府屬迤東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臨安府屬迤南道;光緒十三年(1887)10月,臨安府屬臨安開廣道。民國時期分屬元江、石屏、建水三縣。
1950年1月27日由元江縣所轄的迤薩、大興、騎馬3個鄉;石屏的思陀、瓦渣、落恐、左能、上方容、下方容6個鄉和建水縣永平(又名溪處)三猛、哈播、曼車獨立保等土司管區析置,設立紅河縣,隸屬蒙自專區。1951年1月10日,政務院批準:撤銷紅河縣,設立紅河縣愛尼族自治區(縣級)。1953年,撤銷紅河縣愛尼族自治區,恢復設立紅河縣。1954年1月,設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區(地級),紅河縣劃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區。1957年11月18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紅河縣劃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955年4月29日,將紅河縣第六區(大興鎮)、第七區(騎馬壩)劃歸新設立的縣級六村辦事處。1984年12月5日國務院(國函字169號)批復:將紅河縣哈阿鄉梅普村劃歸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管轄。1987年2月23日,經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將紅河州紅河縣垤瑪、三村兩個區所轄12個鄉、131個自然村、157個合作社、4357戶、24238人、面積363.8平方千米,與思茅地區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龍壩、那哈兩個區所轄14個鄉、177個自然村、4706戶、33589人、面積456平方千米合并成立黑樹林特區,為副縣級建制,設立中共黑樹林特區工委和黑樹林特區辦事處,由墨江代管。1988年5月,黑樹林特區撤銷,垤瑪、三村兩個區仍劃回紅河縣。
1996年,紅河縣面積2057.9平方千米,人口約25.4萬人,其中哈尼族占總人口的75%,彝族占14.4%。轄1個鎮、13個鄉:迤薩鎮、勐龍傣族鄉、甲寅鄉、石頭寨鄉、阿扎河鄉、洛恩鄉、寶華鄉、樂育鄉、浪堤鄉、大羊街鄉、車古鄉、架車鄉、垤瑪鄉、三村鄉?h政府駐迤薩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紅河縣常住總人口267627人,其中:違薩鎮15953人,勐龍傣族鄉13674人,甲寅鄉23239人,寶華鄉21684人,洛恩鄉22006人,石頭寨鄉14655人,阿扎河鄉34554人,樂育鄉21797人,浪堤鄉25774人,大羊街鄉18006人,車古鄉10608人,架車鄉17909人,垤瑪鄉13673人,三村鄉14095人。
2001年,全縣轄1個鎮、12個鄉、1個民族鄉:迤薩鎮、甲寅鄉、寶華鄉、洛恩鄉、石頭寨鄉、阿扎河鄉、樂育鄉、浪堤鄉、羊街鄉、車古鄉、架車鄉、垤瑪鄉、三村鄉、勐龍傣族鄉。
2005年10月13日,省政府批準同意紅河縣撤銷迤薩鎮和勐龍傣族鄉,設立新的迤薩鎮,鎮政府駐原勐龍傣族鄉勐甸村委會凹腰山。
2006年,紅河縣總面積2034平方千米,總人口28.24萬人。轄1個鎮、12個鄉:迤薩鎮、甲寅鄉、寶華鄉、洛恩鄉、石頭寨鄉、阿扎河鄉、樂育鄉、浪堤鄉、大羊街鄉、車古鄉、架車鄉、垤瑪鄉、三村鄉。共有3個居委會、88個行政村?h政府駐迤薩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紅河縣常住總人口296480人,其中:迤薩鎮35767人,甲寅鄉26194人,寶華鄉21891人,洛恩鄉23511人,石頭寨鄉16769人,阿扎河鄉39828人,樂育鄉23655人,浪堤鄉27859人,大羊街鄉19175人,車古鄉12769人,架車鄉20941人,垤瑪鄉14937人,二村鄉13184人。
2014年,迤薩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