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以前屬南海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始設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改為潮州。潮之州,大海在其南,取潮水往復之意,故稱。據《元和郡縣志》:潮州“以潮流往復,因以為名。”
唐垂拱二年(686),割潮、泉各半,設立漳州,自此,潮州不再轄有閩南之地。唐代的潮州統轄海陽、潮陽、程鄉(今梅縣)3縣。宋代的潮陽,統轄海陽、潮陽2縣,至宣和三年(1121年),增設揭陽縣,史稱“三陽”。元代改稱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之后至清代,稱為潮州府。明初,潮州府轄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后增設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安(萬歷十年改稱普寧)、平遠、鎮平(今蕉嶺)等縣。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割程鄉、鎮平、平遠3縣設嘉應直隸州。乾隆三年(1738年),設豐順縣。潮州府共轄海陽、潮陽、揭陽、普寧、惠來、澄海、饒平、豐順、大埔9縣。
1937年設第五區行政督察區,下轄潮安、潮陽、揭陽、澄海、饒平、惠來、普寧、豐順、南澳縣及汕頭市和南山管理局。1950年,潮州為潮汕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1953年始建潮州市(縣級),1958年撤銷,1979年復設。
1989年1月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潮州市列為省轄市,享受市(地)一級經濟管理權限。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決定: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潮州市昌黎路;設立潮州市湘橋區,轄原潮州市西湖等8個街道辦事處,意溪鎮及楓溪鎮、古巷鎮的部分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潮州市太平路;設立潮安縣,轄原潮州市的庵埠、龍湖、鳳凰等19個鎮和3個鄉的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楓溪鎮;將潮安縣和原汕頭市的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
1996年,全市面積3613.9平方千米,其中陸域3080.9平方千米,海域533平方千米,人口231萬,另有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130.4萬人。轄湘橋區和潮安、饒平2縣。市府駐湘橋區。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潮州市總人口2402068人;湘橋區363582人、潮安縣1153196人、饒平縣885290人。
2002年末,全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9個街道、43個鎮。2005年末,全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9個街道、41個鎮。2008年末,全市總面積3083.35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256130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42038人。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一、同意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州市潮安區。以原潮安縣(不含磷溪鎮、官塘鎮、鐵鋪鎮)的行政區域為潮安區的行政區域。潮安區人民政府駐庵埠鎮潮安大道68號。二、將原潮安縣的磷溪鎮、官塘鎮、鐵鋪鎮劃歸潮州市湘橋區管轄。此次調整后,潮州市中心城區從原來的152.5平方千米擴至1413.9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