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山以維摩山頂水池之特殊地貌形狀“山勢頗秀,其形如硯”而得名。 西漢時期,縣境東部屬牂牁郡句町、鐔封、進桑、宛溫縣,西部屬益州郡毋棳縣。東漢屬益州牂柯郡。三國蜀漢為益州興古郡。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興古郡。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昆州。唐初屬嶺南道僚子部,唐南詔國屬通海都督府轄地。宋大理國屬最寧府維摩部、教合三部。元屬廣南西路和哈迷萬戶府。明分屬臨安府阿迷州教化長官司,廣南府和廣西府維摩州。清為開化府文山縣、廣西直隸丘北縣、廣南府寶寧縣、臨安府阿迷州轄地。清道光三年(1823),設江那縣丞。
民國元年(1912)設江那縣佐,隸屬文山縣;小維摩縣佐,屬廣南縣。民國22年(1933)6月,由文山縣江那縣佐、廣南縣的小維摩縣佐析置合并硯山設治局。民國24年(1935)7月1日設置硯山縣。民國31年(1942)屬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駐文山縣)。民國33年(1944)6月,硯山縣為三等縣,總面積3263平方千米,總戶數17767戶,總人口814000人,其中男性39465人、女性41935人。全縣轄5鎮、5鄉;141保、1595甲。民國37年(1948)硯山縣屬云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駐硯山縣)。
1949年4月8日在者臘建立了縣人民民主政府,除縣城外,各區鄉普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11月30日,硯山全境解放;12月1日,縣委、政府領導機關遷駐縣城江那。1950年硯山縣屬文山專區。1957年5月24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49次會議決定設置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復: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屬文山州。
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撤銷硯山縣,將原硯山縣的行政區域并歸文山縣(1958年10月已撤并)。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5次會議決定:恢復硯山縣,以合并于文山縣的原硯山縣行政區域為硯山縣的行政區域(1961年8月已分置)。
1996年,全縣面積3805平方千米,人口約40.1萬人,轄4個鎮、8個鄉:江那鎮、平遠鎮、稼依鎮、阿猛鎮、阿舍彝族鄉、維摩彝族鄉、干河彝族鄉、盤龍彝族鄉、阿基鄉、者臘鄉、蚌峨鄉、八嘎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硯山縣常住總人口437508人,其中:江那鎮66527人,平遠鎮79703人,稼依鎮39460人,阿猛鎮23583人,阿舍彝族鄉23723人,維末彝族鄉49713人,盤龍彝族鄉29815人,八嘎鄉31917人,者臘鄉28716人,蚌峨鄉13422人,阿基鄉29406人,干河彝族鄉21523人。
2003年,硯山縣轄4個鎮、8個鄉:江那鎮、平遠鎮、稼依鎮、阿猛鎮、阿基鄉、者臘鄉、蚌峨鄉、八嘎鄉、阿舍彝族鄉、維摩彝族鄉、盤龍彝族鄉、干河彝族鄉,以及平遠、稼依2個華僑農場,93個行政村、6個社區,995個自然村,1289個村民小組。2005年,全縣總人口4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1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8.79萬人,占總人口的64.3%。
2006年,撤銷阿基鄉,其行政區域并入阿猛鎮,鎮政府駐地不變(省政府2006年3月16日批準)。2006年末,硯山縣面積3888平方千米,人口44.79萬人。轄4個鎮、7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江那鎮、平遠鎮、稼依鎮、阿猛鎮、阿舍彝族鄉、維末彝族鄉、盤龍彝族鄉、八嘎鄉、者臘鄉、蚌峨鄉、干河彝族鄉;回龍農場。共有7個居委會、93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硯山縣常住總人口463261人,其中:江那鎮79448人,平遠鎮88103人,稼依鎮41917人,阿猛鎮53291人,阿舍彝族鄉24356人,維末彝族鄉51101人,盤龍彝族鄉30076人,八嘎鄉31697人,者臘鄉28874人,蚌峨鄉12797人,干河彝族鄉21601人。
2014年,平遠鎮、稼依鎮、阿猛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