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縣。位于省境東部,自治州西部。面積937.7平方千米,人口14.6萬,有苗、漢、侗等民族,以苗族為多,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2.9%。轄3鎮4鄉。縣政府駐龍泉鎮,距州府70千米。(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整理,1997年左右資料)
龍泉鎮 縣政府駐地。民國32年(1943)置龍泉鎮,1958年建公社。1981年復改鎮。位于縣境西部,面積118.6平方千米,人口1.9萬。隆(昌)三(都)、都(勻)丹(寨)、丹(寨)排(調)公路在境內交會。轄龍泉第一、第二、第三、金汞礦4個居委會和東街、南街、西街、場壩、場口、泉山、金山、展良、良山、新塘、中華、排正、卡拉、富貴、排牙、馬寨、平寨、龍洞、排和、排廷、高排、高寨、馬鞍、高要、羊甲、交圭、橋星、烏堯、大坪、白元、合心橋、得綠、杉木、塘中34個行政村。名勝有龍洞、打鼓井、鼓樓坡等。
排調鎮 民國21年(1932)置排調鎮,1953年設排調鄉,1984年改鎮。位于縣境東部,面積253.5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排調居委會和排調、也改、黨溜、遠景、也要、烏起、雙堯、孔慶、劉家寨、黨郎、宰宿、羊物、羊烏、黨吊、排腳、岔河、方勝、送俄、排聳、排結、麻鳥、羊先、羊告、也都、排貴、黨早、甲石、送償、雄虎、長娃、也基、排河、高峰、加想、黨干、建光、排曬37個行政村。
興仁鎮 民國21年(1932)置興仁鎮,1941年改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復置鎮。位于縣境西北部,面積186.平方千米,人口3.2萬。隆(昌)三(都)公路過境。轄興仁居委會和興仁、城江、中營、杉堡、擺泥、窯貨、甲勞、上寨、卓佐、排佐、烏壽、烏佐、烏哩、巖英、早開、夭壩、點烈、龍坡、宰雅、翻仰、翻杠、王家寨、福亞、烏猛、燒茶、新寨、白頭、城望、甲腳、臺辰、者拉、烏地32個行政村。景點有城江渡口,革老“寫字臺”、擺泥石龍、水落洞。
揚武鄉 民國30年(1941年)置揚武鄉。位于縣境東部。面積103.3平方千米,人口2.1萬。丹(寨)排(調)公路過境。轄烏仲、老東寨、羊望、瓦廠、老八寨、密告、五一、羊浪、干改、雄期、烏灣、朱砂、干河、牛棚、羊排、排莫、排倒、爭光、雞家、宰沙20個行政村。古跡有八寨廳遺址、柔遠堡遺址、揚武洞堡。
長青鄉 民國30年(1941)置長青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面積47平方千米,人口1.3萬。位于縣境中部。縣城至龍塘公路過境。轄長青、上堡、紅巖、羊丁、排中、聯盟、羊送、烏西、大朗、龍塘、番甕、臘堯12個行政村。
雅灰鄉 民國31年(1942)建雅灰鄉,隸屬三都縣。1952年劃入丹寨縣,1958年建雅灰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東南部。面積86.9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雅灰、排壽、翁幫、烏棉、送隴、叮冬、羊場、羊高、殺益、殺高、奪鳥、上從12個行政村。民族風情有雅灰苗族鼓瓢舞。
南皋鄉 民國21年(1932)置南皋鎮,1941年改鄉。位于縣境北部。面積100.7平方千米,人口1.2萬。石(橋)大(寨)公路過境。轄清江、石橋、太平坡、償卡、南皋、烏皋、排寨、九門、大寨、彎寨、四方山、竹留12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