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是燕遼西郡地。秦、西漢屬遼西郡。東漢為遼東屬國地。三國屬幽州昌黎郡。晉朝的前燕、后燕時屬平州昌黎郡,仍屬徒河縣(《奉天通志》卷五十二)。北朝時屬營州昌黎郡。隋為遼西郡之滬河縣。唐屬營州,在境內設汝羅守捉。遼代始建錦州,轄永樂、安昌兩縣,屬中京道。金仍名錦州,轄永樂、安昌、神水三縣,屬北京路。元沿稱錦州,屬大寧路。明為廣寧中左二屯衛。
清康熙元年(1662)設錦縣,治所在錦州,隸屬奉天府。康熙三年改隸廣寧府。次年設錦州府,錦縣屬附郭縣。錦縣(州)之名始于遼代,起源小凌河。據《奉天通志》載:“小凌河古名唐就水,又日參柳水,遼稱小靈河,金、元易靈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熱河省凌源縣,逕錦縣城西北三里左受二郎泉河,又東南過北寧鐵路,繞城西南而東,以其回旋如錦名日錦川,縣名亦取于此”。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分錦縣西境設錦西廳(在家屯)。宣統三年(1911年)裁縣歸府。
民國二年(1913年)裁錦州府治,改府為錦縣,屬奉天遼沈道。1929年廢除道治,屬遼寧省。1934年,錦縣屬錦州省。1937年12月1日置錦州市,縣、市分治同隸錦州省。錦縣公署仍駐錦州市內。1945年“九·三”勝利后,錦縣曾為我黨的游擊區。1946年至1948年一度被國民黨領屬,當時仍稱錦縣。1948年10月錦州解放后,錦縣人民政府設在錦州城北流水堡屯。1949年初錦縣人民政府遷至大凌河村,屬遼西省。1954年撤銷遼西省,屬遼寧省。1956年屬錦州專區轄縣。1958年屬錦州市。1993年11月1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231號)批準:撤銷錦縣,設立凌海市(縣級)。由錦州市代管。
1992年3月23日,錦州市政府批準將原錦州港經濟區與錦縣天橋鎮合并,正式組建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行政管理方面享有縣級權限(注:在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之后,天橋鎮名義上由錦州市直轄)。1992年5月13日,錦州市政府批準撤銷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橋鎮,設立天橋街道和王家街道(注:在遼寧省政府2002年1月31日批準本變動之前,天橋街道辦事處和王家街道辦事處不是正式行政區,在正式行政區劃上仍為錦州市直轄天橋鎮)。1992年,設立盤錦市興隆臺區錦采街道,以錦縣閻家鎮部分行政區域為錦采街道行政區域(注:面積4平方千米,人口1.02萬人)。
1996年,凌海市面積2885.7平方千米,人口約59萬人,其中滿、回、蒙古、朝鮮等7個民族人口約8.9萬人。轄2個街道、8個鎮、19個鄉:大凌河街道、金城街道、三臺子鎮、雙羊鎮、石山鎮、右衛鎮、閻家鎮、沈家臺鎮、余積鎮、班吉塔鎮、大中鄉、大業鄉、大有鄉、大碾鄉、白臺子鄉、西八千鄉、安屯鄉、東花鄉、巧鳥鄉、杏山鄉、松山鄉、板石溝鄉、建業鄉、高峰鄉、娘娘宮鄉、溫滴樓滿族鄉、謝屯鄉、新莊子鄉、翠巖鄉。市府駐大凌河街道。
1997年,撤銷新莊子鄉、娘娘宮鄉、松山鄉、翠巖鄉,設立新莊子鎮、娘娘宮鎮、松山鎮、翠巖鎮(遼政[1997]226號)。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凌海市常住總人口647310人,其中(4個街道、12個鎮、15個鄉):大凌河街道84081人,金城街道25799人,王家街道19530人,天橋街道13422人,石山鎮29619人,余積鎮24975人,雙羊鎮29089人,班吉塔鎮17098人,沈家臺鎮11371人,三臺子鎮23882人,右衛滿族鎮18066人,閻家鎮14340人,新莊子鎮27903人,娘娘宮鎮28272人,松山鎮26508人,翠巖鎮15622人,大有鄉13901人,大業鄉23712人,西八千鄉9709人,建業鄉28623人,杏山鄉15397人,巧鳥鄉13379人,溫滴樓滿族鄉19799人,板石溝鄉12518人,大碾鄉9406人,白臺子鄉19274人,高峰鄉13156人,大中鄉16537人,謝屯鄉16151人,東花鄉15799人,安屯鄉10372人。
2000年,撤銷杏山鄉,設立杏山鎮(遼政[2000]296號)。2002年1月31日,省政府(遼政[2002]34號)批復同意:撤銷東花鄉、金城街道辦事處,合并設立金城街道辦事處,并將金城原種場的行政區域和行政管理劃歸金城街道辦事處;撤銷大中鄉、三臺子鎮,合并設立三臺子鎮;撤銷大有鄉、西八千鄉,合并設立西八千鄉,并將大有農場的行政區域和行政管理劃歸西八千鄉;撤銷巧鳥鄉、松山鎮,合并設立松山鎮;撤銷大碾鄉、沈家臺鎮,合并設立沈家臺鎮;撤銷高峰鄉、白臺子鄉,合并設立白臺子鄉;撤銷右衛滿族鎮,設立右衛鎮,繼續享受民族鄉待遇。同年3月,鄉鎮正式調整,并將杏山鎮劃歸錦州市太和區管轄。調整后,凌海市轄2個街道(大凌河、金城)、12個鎮(三臺子、石山、右衛、閻家、新莊子、余積、雙羊、娘娘宮、松山、翠巖、沈家臺、班吉塔)、8個鄉(白臺子、謝屯、安屯、西八千、建業、大業、溫滴樓滿族、板石溝)。
2003年7月,撤銷凌海市松山鎮,設立錦州市南站新區以及松山、巧鳥2個街道辦事處。南站新區享有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享有縣區級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轄區面積165平方千米,下轄24個行政村,4萬人口。2007年1月5日,撤銷錦州市凌南新區和南站新區,合并設立松山新區。松山新區仍然保留錦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牌子,實行一套人馬兩個機構,總面積215平方千米,人口近10萬人。松山新區代管太和區凌南街道,凌海市松山街道和巧鳥街道。
2007年3月,將凌海市娘娘宮鎮劃歸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2009年8月4日,省政府(遼政[2009]159號)批復同意撤銷安屯鄉,設立安屯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凌海市常住總人口508079人,其中:大凌河街道87418人,金城街道34497人,石山鎮30911人,余積鎮20523人,雙羊鎮25952人,班吉塔鎮16728人,沈家臺鎮20868人,三臺子鎮38278人,右衛滿族鎮16796人,閻家鎮12759人,新莊子鎮29471人,翠巖鎮15426人,安屯鎮10761人,大業鄉21352人,西八千鄉9269人,建業鄉26767人,溫滴樓滿族鄉18142人,板石溝鄉11245人,白臺子鄉28182人,謝屯鄉15247人,遼寧省金城原種場4302人,大有農場13185人。
2012年,撤銷大業鄉,設立大業鎮(遼政[2012]234號);撤銷西八千鄉,設立八千鎮(遼政[2012]297號)。2013年,撤銷建業鄉,設立建業鎮(遼政[2013]6號);撤銷溫滴樓滿族鄉,設立溫滴樓鎮;撤銷白臺子鄉,設立白臺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