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為匈奴左地,唐代屬饒樂都督府,近代屬中京,元、明代為蒙古屬地。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建城,清政府在此設烏蘭哈達理事通判廳。“烏蘭哈達”系蒙古語,意為赤色山峰,以城東北一座褐紅色花崗巖山峰命名。后設通判廳(隸屬承德府),1778年改為赤峰縣,1903年改為赤峰直隸州。
1940年改為翁牛特右旗,1945年分設赤峰市、赤峰縣。以后市、縣時分時合,1962年復分設赤峰市、赤峰縣。1969年至1979年曾劃歸遼寧省轄。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昭烏達盟公署,設立地級赤峰市,原縣級赤峰市改建置紅山區。
1996年?,紅山區面積169.6平方千米,人口約25.9萬人,其中蒙古族3.3萬人,占12.7%。轄7街道2鎮1鄉:站前街道、西屯街道、三中街街道、永巨街道、東城街道、鐵南街道、南新街街道、橋北鎮、紅廟子鎮、城郊鄉。區政府駐城區中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紅山區總人口318512人,其中:西屯街道21075人,三中街街道15715人,永巨街道23484人,東城街道28689人,南新街街道29732人,站前街道39263人,鐵南街道23190人,長青街道30333人,哈達街道26062人,紅廟子鎮16216人,橋北鎮15278人,城郊鄉49475人。
2000年末,全區轄9個街道、2個鎮、1個鄉,總人口101234戶295836人,比上年增長2287戶355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4863人,比上年增加2648人。2001年末,全區總人口30037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9633人。2002年,全區總人口30.5萬人,轄9個街道、2個鎮、1個鄉,18個行政村、98個居委會。
2005年,根據《自治區民政廳關于同意赤峰市區劃調整的批復》,將赤峰市松山區文鐘鎮劃歸赤峰市紅山區管轄。2006年,紅山區將4個鄉鎮調整為2個鎮:撤銷城郊鄉,并入文鐘鎮;撤銷橋北鎮,并入紅廟子鎮。行政區劃調整后,紅山區轄文鐘鎮、紅廟子鎮和西屯、三中、永巨、站前、鐵南、長青、東城、哈達、南新9個街道。文鐘鎮總面積390.7平方千米,總人口88800人,轄2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地設在原文鐘鎮政府所在地文鐘;紅廟子鎮總面積94平方千米,總人口34900人,轄7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地設在原紅廟子鎮政府所在地紅廟子。
2006年末,全區總人口34298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1177人。
2009年末,全區總面積506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35.34萬人。轄11個街道、2個鎮,27個行政村、67個社區。(《鄉鎮簡冊》為9個街道、2個鎮)
全區現轄11個街道、2個鎮:西屯街道、三中街街道、永巨街道、東城街道、南新街街道、站前街道、鐵南街道、長青街道、哈達街道、西城街道、橋北街道、紅廟子鎮、文鐘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