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海門市轄鎮。2012年末,撤銷余東鎮、樹勛鎮,合并設立新的余東鎮,面積68.28平方千米,人口6.37萬人,轄2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原余東鎮創業路1號。古跡有明代古剎法光寺。正湯公路與星海公路交會過境。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余東鎮 1居8村 320684113:~001 121啟鳳街居委會 ~200 220長圩村 ~201 122宛平村 ~202 220莊烈村 ~203 121余南村 ~204 122戴青山村 ~205 220木樁港村 ~206 220殷忠村 ~207 220新宇村)(樹勛鎮 1居9村 320684120:~001 121勛興路居委會 ~200 220和平村 ~201 220八一村 ~202 220旭宏村 ~203 220鳳凰村 ~204 220新北村 ~205 122新河村 ~206 220新富村 ~207 220啟勇村 ~208 220富民村)
原【余東鎮】位于市境中部,距城區23千米。面積30.02平方千米,人口約3.3萬人。轄8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帶,地勢平坦,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陸地平均高程為吳凇基點4.2米。〖沿革〗余東,古稱余慶,又名鳳城。始于唐代,興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為鹽而逐步發展形成。唐文明元年(684年),尉遲恭之后裔尉遲寶慶因受薛剛反唐之牽連避難于此地,圍墾筑寨,取其姓名首尾二字為余慶,余慶由此得名。開元四年(716年)始建鹽亭。大歷中黜陟使李承實巡查此地,在此圍墾筑堤設灶煮鹽,余東由此又稱李灶。乾符二年(875年)建余慶寨,與狼山、石港、蔡港、西寨同為通州兵防五要塞。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余東鹽業興旺,建余慶場。元代(1271—1368年)由于江海潮起潮落,大片陸地相連出現,余慶因位于余中沙之東,更名為余東;余東場為當時兩淮29個鹽場之一。明洪武年間(1371年),信國公湯和奉命在此建城。因余東城總體格局形似鳳凰,故余東又名鳳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余東場為兩淮23個鹽場之一。清末民初,由于海岸東移,鹽業淡出,許多余東人撤灶務農。至解放前,余東一直作為通東地區(南通市東部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48年5月余東解放。余東解放后,原富余區人民政府改為富余區公所,1952年富余區更名為余東區,1957年改余東鄉。1958年10月1日成立余東公社(設管委會),1963年2月另建余東鎮人民委員會(兩套班子兩處辦公),3年后撤鎮恢復公社。1983年10月公社改鄉,1986年10月撤鄉建鎮。1996年,面積34.6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轄余光、殷忠、富群、啟秀、建新、圩北、莊烈、余南、寶山、木樁、東海、志宇、永勝、港南、正中、旭升、宛平、余平、大圩、長圩、戴青山、龍水22個行政村和啟鳳街1個居委會。
原【樹勛鎮】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區20千米。〖沿革〗清末民初時分為東西兩部分,以營船港河為界,河東為余東鄉,河西為三益鄉。時實行鄉董事制。1927年改董事制為行政制。1929年西部屬益余區管轄,東部屬余東區管轄。1941年11月,通東行署成立后屬富安區管轄。1944年實行新鄉制,營船港河以東為六圩、樂平2鄉,以西為富南、富北2鄉。1947年初由大鄉改為小鄉。1948年3月以烈士范樹方和丁洪勛的名字命名,將樂平鄉改為樹勛鄉。1957年,東部鳳北鄉并入樹勛鄉,西部富南鄉、富北鄉并入富安鄉。1958年3月,撤銷富安鄉并入樹勛鄉;同年10月成立樹勛公社。1983年改樹勛鄉,轄32個村,363個村民小組。2001年3月將32個村合并為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996年,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轄新河、堯令、新北、翻身、富民、旭光、新中、五一、八一、南音、樂平、樹東、六圩、小川、富強、啟勇、新富、利建園、東方、和平、云龍、國范、新海、俊千、小沙、旭宏、利群、鳳北、紅星、紅旗、鳳凰31個行政村。2002年2月撤鄉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