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境內地勢洼下,人煙稀少。明清兩代,境內村落增多。清雍正九年二月二十三日(1731年3月30日),以天津直隸州為水陸通衢,五方雜處,事物繁多,升直隸州為天津府,附郭置天津縣,原州轄地成為新設的天津縣,今區境隨隸之。
咸豐十年(1860)后,境內大部地區被英、法、美、日強辟為租界。1945年11月,國民政府正式收回外國租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津市仍按原11個區建置。1952年10月,天津市政府將市內11個區合并為8個區,今區境分別歸屬一區、五區。
1956年1月,一區改稱和平區,五區改稱新華區。1958年9月,天津市實行新行政區劃,原和平區、新華區全部,城廂區大部分和河北區一部分,合并組成新和平區。1960年10月,和平區所轄東南角、東北角、鼓樓西3個公社劃歸南開區,和平區的光復道街劃歸河北區。1964年,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2個,設立居委會261個。
1996年,和平區面積10平方千米,人口約50萬人。轄12個街道:解放橋街道、民園街道、甘肅路街道、小白樓街道、新興街道、清和街道、四面鐘街道、興安路街道、勸業場街道、東興市場街道、南營門街道、體育館街道。區政府駐花園路12號。1997年,居委會合并調整為153個。
1998年10月,清和、東興市場、興安路3個街道合并組成南市街道;甘肅路、四面鐘、勸業場3個街道合并組成新的勸業場街道;解放橋、小白樓2個街道合并組成新的小白樓街道;民園街道的全部和體育館街道的貴州路以東部分組成新的體育館街道;新興街道電臺道以南部分和原體育館街道貴州路以西部分組成新的新興街道;南營門街道的全部和原新興街道電臺道以北,氣象臺路以西部分組成新的南營門街道。調整后,和平區轄勸業場、體育館、南市、小白樓、新興、南營門6個街道。1999年,居委會調整為96個。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平區總人口310368人,其中:勸業場街道63652人、小白樓街道46882人、體育館街道48612人、新興街道58650人、南營門街道49196人、南市街道43376人。
2011年末,全區總人口135094戶4022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