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蜀漢,因地處都江堰首,故名灌縣。據《今縣釋名》:“漢文翁穿漕江灌溉,謂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寧縣,孟蜀改灌州,明改縣。”一說今縣城古名灌口,戰國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陸,為灌之口而名。
古為蜀國地,秦置“湔氐道”,五代設灌州,明洪武九年(1376)為灌縣。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灌縣設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1996年,都江堰市面積1207.7平方千米,人口約57.3萬人。轄12個鎮、16個鄉:灌口鎮、幸福鎮、蒲陽鎮、石羊鎮、天馬鎮、聚源鎮、崇義鎮、柳街鎮、青城山鎮、中興鎮、玉堂鎮、龍池鎮、胥家鄉、駕虹鄉、向峨鄉、金鳳鄉、土橋鄉、徐渡鄉、沿江鄉、安龍鄉、大樂鄉、民興鄉、青城鄉、大觀鄉、兩河鄉、麻溪鄉、白沙鄉、虹口鄉。市政府駐灌口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都江堰市常住總人口621980人,其中:灌口鎮75059人,幸福鎮122728人,蒲陽鎮26163人,聚源鎮30985人,崇義鎮26460人,天馬鎮29936人,石羊鎮26377人,柳街鎮21828人,玉堂鎮20894人,中興鎮26620人,青城山鎮10287人,龍池鎮6155人,胥家鄉26340人,駕虹鄉12307人,金鳳鄉14404人,向峨鄉14350人,土橋鄉12397人,安龍鄉11347人,大樂鄉11477人,徐渡鄉16524人,沿江鄉15006人,民興鄉人,13389青城鄉15671人,大觀鄉10761人,兩河鄉4721人,白沙鄉8472人,麻溪鄉5511人,虹口鄉5820人。
2004年9月8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4]41號)批復同意都江堰市撤銷青城鎮及麻溪、金鳳、駕虹、土橋、沿江、徐渡、大樂、兩河8個鄉。將原青城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青城山鎮;青城山鎮政府駐原青城鎮場鎮正中街。將原麻溪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紫坪鋪鎮;紫坪鋪鎮政府駐紫寬街。將原金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蒲陽鎮;蒲陽鎮政府駐和平街。將原駕虹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胥家鎮;胥家鎮政府駐石龍上街。將原土橋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崇義鎮;崇義鎮政府駐官家花園。將原沿江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柳街鎮;柳街鎮政府駐五一村。將原徐渡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石羊鎮;石羊鎮政府駐政府街。將原大樂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安龍鎮;安龍鎮政府駐海棠路。將原兩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大觀鎮;大觀鎮政府駐雙風路。
2004年,都江堰市總面積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轄灌口、幸福、蒲陽、中興、聚源、天馬、崇義、龍池、柳街、胥家、安龍、大觀、紫坪鋪、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17個鎮和向峨、虹口2個鄉,49個社區、333個行政村。
全市現轄1個街道、17個鎮、2個鄉:濱江街道、灌口鎮、幸福鎮、蒲陽鎮、聚源鎮、崇義鎮、天馬鎮、石羊鎮、柳街鎮、玉堂鎮、中興鎮、青城山鎮、龍池鎮、胥家鎮、安龍鎮、大觀鎮、紫坪鋪鎮、翠月湖鎮、向峨鄉、虹口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都江堰市常住總人口657996人,其中:灌口鎮66286人,幸福鎮139620人,蒲陽鎮43539人,聚源鎮40521人,崇義鎮39952人,天馬鎮30998人,石羊鎮44782人,柳街鎮35058人,玉堂鎮24872人,中興鎮27969人,青城山鎮32970人,龍池鎮2306人,胥家鎮48556人,安龍鎮22449人,大觀鎮17034人,紫坪鋪鎮8764人,翠月湖鎮14299人,向蛾鄉12374人,虹口鄉5647人。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2號)批復同意都江堰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紫坪鋪鎮、虹口鄉和翠月湖鎮,將紫坪鋪鎮和虹口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龍池鎮管轄,將翠月湖鎮所轄行政區域劃歸青城山鎮管轄。 將中興鎮沿江社區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青城山鎮管轄,將胥家鎮學府、錦繡、惠民、朝陽、高橋5個社區和蒲陽鎮上游、壹街、尚陽3個社區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灌口鎮管轄,將聚源鎮張家灣社區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幸福鎮管轄。 撤銷灌口鎮和幸福鎮,設置灌口、幸福、銀杏、永豐、奎光塔5個街道。灌口街道轄南橋、文廟、瑞蓮、柳河、欄馬橋、平義、靈巖、蒲陽路、建興、紫東、玉帶橋、太平、伏龍、西川14個社區;幸福街道轄觀鳳樓、翔鳳橋、幸福、彩虹、岷江路、蓮花、解放7個社區所屬行政區域;銀杏街道轄寧江、銀杏、王家橋、高埂、百花、萬嶺、學府、錦繡、惠民、朝陽、高橋、上游、壹街、尚陽14個社區;永豐街道轄民豐、民主、永豐、石馬、永壽、友愛、聯盟、新聯8個社區;奎光塔街道轄奎光塔、觀江、龍潭灣、安青、安順、金江、濱河、勤儉人家、張家灣9個社區。【成府函〔2013〕53號;2014年12月24日 都府發〔2014〕23號】
調整后,全市轄5個街道、13個鎮、1個鄉:灌口街道、幸福街道、銀杏街道、永豐街道、奎光塔街道、蒲陽鎮、聚源鎮、崇義鎮、天馬鎮、石羊鎮、柳街鎮、玉堂鎮、中興鎮、青城山鎮、龍池鎮、胥家鎮、安龍鎮、大觀鎮、向峨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