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置凱黎長官司,明置凱里宣撫司,清乾隆元年設凱里衛,1913年改凱里縣,1936年并入爐山縣。1958年置凱里縣,因縣治駐凱里鎮得名。1983年撤縣設市。
1996年,凱里市轄5個街道、8個鎮、2個鄉:大十字街道、西門街道、城西街道、洗馬河街道、灣溪街道、舟溪鎮、鴨塘鎮、三棵樹鎮、萬潮鎮、龍場鎮、爐山鎮、旁海鎮、灣水鎮、大風洞鄉、凱棠鄉。市政府駐北京東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凱里市常住總人口433236人,其中:城西街道27819人,大十字街道58116人,西門街道28997人,洗馬河街道48641人,灣溪街道19104人,三棵樹鎮48815人,舟溪鎮23093人,鴨塘鎮16840人,旁海鎮25150人,灣水鎮21160人,爐山鎮28214人,萬潮鎮14656人,龍場鎮23083人,凱棠鄉17393人,大風洞鄉32155人。
2003年末,凱里市總人口45.4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34.09萬人,非農業人口16.46萬人。轄5個街道、8個鎮、2個鄉,65個居委會、201個行政村。
2007年末,凱里市總面積1306平方千米,總人口46.7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35.33萬人,非農業人口17.34萬人。轄5個街道、8個鎮、2個鄉: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門街道、洗馬河街道、灣溪街道、三棵樹鎮、舟溪鎮、鴨塘鎮、旁海鎮、灣水鎮、爐山鎮、萬潮鎮、龍場鎮、凱棠鄉、大風洞鄉。共有201個行政村、30個居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凱里市常住總人口479011人,其中:城西街道33180人,大十字街道86718人,西門街道50378人,洗馬河街道57575人,灣溪街道24688人,鴨塘街道23206人,三棵樹鎮46402人,舟溪鎮16859人,旁海鎮22306人,灣水鎮17141人,爐山鎮25074人,萬潮鎮12067人,龍場鎮18563人,凱棠鄉18394人,大風洞鄉26460人。
2010年,撤銷鴨塘鎮,設立鴨塘街道;由三棵樹鎮劃出10個行政村設立開懷街道(2011年8月16日正式掛牌成立)。調整后,全市轄7個街道、7個鎮、2個鄉: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門街道、洗馬河街道、灣溪街道、鴨塘街道、開懷街道、三棵樹鎮、舟溪鎮、旁海鎮、灣水鎮、爐山鎮、萬潮鎮、龍場鎮、凱棠鄉、大風洞鄉。2010年末,凱里市常住人口47.92萬人。
2011年末,凱里市面積130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8.22萬人;戶籍人口50.1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39.94萬人。轄7個街道、7個鎮、2個鄉,14個居委會、201個行政村。
2012年10月30日,黔東南州召開凱麻同城化委托代管鄉鎮街道協議簽訂儀式:將凱里市鴨塘街道和麻江縣下司鎮委托凱里經濟開發區代管(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將凱里市爐山鎮和麻江縣碧波鄉委托爐碧經濟開發區代管。
2014年9月15日,《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將麻江縣下司鎮、碧波鎮行政區域劃歸凱里市管轄的批復》(黔府函[2014]184號)同意將麻江縣下司鎮、碧波鎮整建制劃歸凱里市管轄,原下司鎮、碧波鎮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凱里市、麻江縣行政區域界線做相應變更。
至此,全市轄7個街道、9個鎮、2個鄉: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門街道、洗馬河街道、灣溪街道、鴨塘街道、開懷街道、三棵樹鎮、舟溪鎮、旁海鎮、灣水鎮、爐山鎮、萬潮鎮、龍場鎮、下司鎮、碧波鎮、凱棠鄉、大風洞鄉。其中,鴨塘街道、下司鎮由凱里經濟開發區代管, 爐山鎮、碧波鎮由爐碧經濟開發區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