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遼陽縣境從戰國的燕開始,歷經秦、漢,一直到東晉十六國的后燕,都屬于遼東郡(國)的襄平縣(今遼陽市)。北燕之后,經南北朝直至隋,這一帶都是高句麗所建立的割據政權。唐高宗收復遼東之后,在今遼陽市設置遼城州都督府。
遼太宗天顯十三年(實際為會同元年即938年)“改南京為東京,府曰遼陽”。遼代遼陽之名“蓋以唐人詩文中嘗指遼東為遼陽,故取而名之也”。現在遼陽在遼河之東。遼稱東京遼陽府,金稱東京路遼陽府,元為遼陽路,明為遼東都司。
清順治十年(1653年)設遼陽府,遼陽縣。康熙三年(1664年)縣升為州。民國三年(1914年)改遼陽州為遼陽縣。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仍屬遼陽縣。1945年“九·三”勝利后,仍置遼陽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行市縣分治,屬遼東省管轄。1954年市、縣并入遼寧省,遼陽市為省轄市。1956年屬遼陽專區。1958年撤銷專區,1959年遼陽縣并入遼陽市劃歸鞍山市領導。1961年又恢復遼陽縣,實行市縣分治,同屬鞍山市管轄。1966年遼陽縣改屬遼南專區領導。1968年市縣合并,屬鞍山市。
1980年4月1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首山區,恢復遼陽縣,以遼陽市首山區的首山鎮、沙嶺鎮等23個公社或鎮為遼陽縣行政區域,由遼陽市管轄;首山區其他地區仍由遼陽市管轄。
1983年4月,廢除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建制,實行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建制。1984年4月1日,經遼寧省政府批準,遼陽縣設小北河、黃泥洼、沙嶺、首山、劉二堡、唐馬寨、河欄、隆昌、小屯9個鎮。1984年5月10日,國務院批準:以遼陽縣的弓長嶺鎮、安平鎮、安平鄉設立遼陽市弓長嶺區。同年,按照少數民族占集居居民人口40%可建民族鄉、村的規定,遼陽縣設吉洞峪、甜水、水泉3個滿族鄉人民政府;沙嶺鎮朝陽村設朝鮮族村民委員會。
1996年,遼陽縣面積2832平方千米,人口59萬人。轄14個鎮、7個鄉:首山鎮、穆家鎮、蘭家鎮、柳壕鎮、小屯鎮、沙嶺鎮、八會鎮、唐馬寨鎮、寒嶺鎮、小北河鎮、劉二堡鎮、黃泥洼鎮、隆昌鎮、水泉滿族鄉、甜水滿族鄉、吉洞峪滿族鄉、首山鄉、塔子嶺鄉、下達河鄉、上麻屯鄉。縣政府駐首山鎮。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遼陽縣總人口570566人,其中:首山鎮67537人,劉二堡鎮67848人,小屯鎮46279人,小北河鎮45477人,黃泥洼鎮33351人,沙嶺鎮40644人,唐馬寨鎮40111人,穆家鎮33784人,柳壕鎮26788人,蘭家鎮21024人,河欄鎮14572人,隆昌鎮12592人,八會鎮15207人,寒嶺鎮16711人,下達河鄉8398人,吉洞峪滿族鄉12788人,塔子嶺鄉5984人,上麻屯鄉7215人,水泉滿族鄉6636人,甜水滿族鄉13113人,首山鄉34507人。
?年,撤銷首山鄉,并入首山鎮。2002年1月8日,遼寧省政府(遼政[2002]5號)批準:撤銷水泉滿族鄉、甜水滿族鄉,合并設立甜水滿族鄉;撤銷塔子嶺鄉、吉洞峪滿族鄉,合并設立吉洞峪滿族鄉;撤銷上麻屯鄉、河欄鎮,合并設立河欄鎮。調整后,遼陽縣轄14個鎮、1個鄉、2個民族鄉:首山鎮、穆家鎮、蘭家鎮、柳壕鎮、小屯鎮、沙嶺鎮、八會鎮、唐馬寨鎮、寒嶺鎮、河欄鎮、小北河鎮、劉二堡鎮、黃泥洼鎮、隆昌鎮、下達河鄉、甜水滿族鄉、吉洞峪滿族鄉。
2009年10月18日,遼寧省政府關于批復(遼政[2009]237號)同意將遼陽縣蘭家鎮劃歸宏偉區管轄,蘭家鎮政府駐地蘭家村;將原蘭家鎮馬家莊村、響山子村劃歸遼陽縣首山鎮管轄;將遼陽縣首山鎮下洼子、前杠、后杠、郎二屯、興隆臺、大趙臺、小趙臺、紅光、夏家臺、祁爾臺、王羅、朱家堡、腰老窩、立開堡14個村劃出,設立興隆鎮,鎮政府駐地興隆臺村。區劃調整后,遼陽縣行政區域面積2828.2平方千米,其中首山鎮58.66平方千米,興隆鎮53.28平方千米。全縣轄14個鎮、1個鄉、2個民族鄉:首山鎮、劉二堡鎮、小屯鎮、小北河鎮、黃泥洼鎮、沙嶺鎮、唐馬寨鎮、穆家鎮、柳壕鎮、河欄鎮、隆昌鎮、八會鎮、寒嶺鎮、興隆鎮、下達河鄉、吉洞峪滿族鄉、甜水滿族鄉。
2011年末,將遼陽縣的小屯鎮(耿家屯等6個行政村除外)劃歸文圣區管轄,小屯鎮的望寶臺、旭嘉2個行政村(30平方千米)劃歸宏偉區管轄,小屯鎮的耿家屯等4個行政村(43平方千米)劃歸弓長嶺區管轄;將遼陽縣的沙嶺鎮劃歸太子河區管轄。
調整后,全縣轄12個鎮、1個鄉、2個民族鄉:首山鎮、劉二堡鎮、小北河鎮、黃泥洼鎮、唐馬寨鎮、穆家鎮、柳壕鎮、河欄鎮、隆昌鎮、八會鎮、寒嶺鎮、興隆鎮、下達河鄉、吉洞峪滿族鄉、甜水滿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