閘北之名稱由來已久,清康熙十一年(1672)在今福建路橋附近建擋潮石閘,雍正十三年(1735)在今烏鎮路橋西側又建石閘,2閘以北地區習稱閘北。南部原屬上海、寶山2縣連接的鄉村。1927年上海特別市政府實施區縣劃界,置閘北區。1945年8月區南部劃分為2區,即十四區和十五區。1947年十四區恢復閘北區原名,十五區改稱北站區。1956年2區合并稱閘北區。
1996年,閘北區面積28.4平方千米,人口約71萬人,轄12個街道、1個鎮。區政府駐天目西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閘北區總人口798620人。其中:天目西路街道54117人、北站街道107526人、寶山路街道102285人、江西路街道79932人、共和新路街道82069人、大寧路街道58234人、彭浦新村街道150886人、臨汾路街道69323人、彭浦鎮94248人。
2002年末,閘北區轄8個街道、1個鎮,206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2003年末,閘北區轄8個街道、1個鎮,203個居委會、1個村委會,人口70.79萬人。2004年6月30日,閘北區轄8個街道、1個鎮,204個居委會、1個村委會。2004年9月30日,閘北區轄8個街道、1個鎮,207個居委會、1個村委會。
2005年末,閘北區轄8個街道、1個鎮,210個居委會(一說208個居委會)、1個村委會:天目西路街道、北站街道、寶山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大寧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臨汾路街道、彭浦鎮。2006年,彭浦鎮新增廣申苑居委會、美景雅苑居委會、廣盛苑居委會。
2007年末,閘北區面積29.26平方千米。總人口69.51萬人。轄8個街道、1個鎮:天目西路街道、北站街道、寶山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大寧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臨汾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彭浦鎮,共有212個社區、1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大統路480號。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閘北區常住總人口830496人,其中:天目西路街道34749人,北站街道77968人,寶山路街道80726人,共和新路街道97630人,大寧路街道77710人,彭浦新村街道156276人,臨汾路街道78079人,芷江西路街道74633人,彭浦鎮152725人。
2011年末,閘北區面積29.1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5.01萬戶68.89萬人,轄8個街道、1個鎮,211個居委會、1個行政村。
2012年末,閘北區面積29.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4.61萬人,其中外來人口20.52萬人。轄8個街道、1個鎮:天目西路街道、北站街道、寶山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大寧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臨汾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彭浦鎮。共有208個居委會、1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天目西路街道大統路4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