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在淮陰故城北、泗水入淮口(即古泗口,又稱大河口)設置清河縣,清河縣名自此始。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清江浦人口殷繁,隧興為重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河縣治移于清江浦。1983年設立淮陰市清河區。2000年底改為淮安市清河區。
1996年,清河區位于淮陰市城區北部,東與淮安市接壤,南以里運河與清浦區為界,北隔廢黃河和淮陰縣相鄰。面積61.6平方千米,人口17.1萬人。轄4個街道、2個鄉,1個國營場圃。區政府駐淮海街道淮海西路。淮海街道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6.8萬人,轄朝陽、向陽、健康路、交通路、車站、石碼頭、工農路、淮海西路、淮海北路9個居委會;長西街道面積13平方千米,人口7.1萬人,轄人民路、上海路、長西、引河、河堤路、城西、北京路7個居委會;長東街道面積9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水門橋、銅元、閘北、工農兵、娃娃井、三門、水渡、越河、新村、立新、新建、黃河南12個居委會;北京路街道面積0.7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京中、京南、京北、大治路、西園5個居委會;缽池鄉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轄呂莊、山頭、毛渡、團汪4個村委會、1個果林場;城北鄉面積14.3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轄西湖、窯汪、團結、革命、西郊、富強、繁榮、東郊、新建、洪福10個村委會和1個黃河果園。(根據《中國政區大典》資料整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清河區總人口248794人,其中(7個街道、1個鄉):長西街道45633人,北京路街道11612人,淮海街道58869人,長東街道40084人,水渡口街道18526人,西安路街道44434人,東湖街道20640人,缽池鄉8996人。
2002年6月,楚州區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開發區。2003年,楚州區南馬廠鄉小堆村、高張村以及馬廠村的一、二、三、四村民小組劃歸清河區徐楊鄉管轄;楚州區席橋鎮熊胡村、福康村劃歸清河區徐楊鄉管轄。2003年末,清河區總人口70859戶、22.85萬人,轄8個街道、2個鄉:北京路街道、長西街道、淮海街道、長東街道、西安路街道、水渡口街道、新港街道、東湖街道、缽池鄉、徐楊鄉。
2004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78027戶、24.0萬人,登記暫住人口5.5萬人。2005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78709戶、24.67萬人,登記暫住人口5.7萬人。2006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80339戶、24.46萬人,登記暫住人口5.81萬人。2007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79045戶、23.69萬人,登記暫住人口6.62萬人。(以上不包含淮安經濟開發區在內)
2007年9月26日后,將清河區京滬路辦事處嚴趙、高張、磚井、小堆4村相繼劃歸淮安經濟開發區。2008年,將楚州區席橋鎮的李席居委會和東邱村委會劃入南馬廠鄉,并將調整后的南馬廠鄉劃歸清河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后,清河區行政區域面積153平方千米,人口43.9萬人,轄6個街道、3個鄉;其中,南馬廠鄉行政區域面積22.4平方千米,人口1.85萬人,轄1個居委會、5個行政村。
2009年末,清河區總面積2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1萬人(以上不包含淮安經濟開發區在內)。缽池鄉面積6.55平方千米、人口6858人,徐楊鄉面積33.27平方千米、人口57431人,南馬廠鄉面積24.25平方千米、人口18950人。
2010年,西安路街道更名為柳樹灣街道,北京路街道更名為府前街道,京滬路街道更名為白鷺湖街道。轄區同時有所調整:將淮海街道的工農路社區、淮西社區、繁榮社區劃歸府前街道管轄,將淮海街道的朝陽社區劃歸柳樹灣街道管轄,將長東街道的新村社區、立新社區、北新村社區、黃河南社區劃歸淮海街道管轄,將長東街道的沈陽路社區劃歸水渡口街道管轄,將水渡口街道的健康路社區劃歸淮海街道管轄,將水渡口街道的團汪社區、果林場社區劃歸白鷺湖街道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