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稱延陵。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為毗陵縣,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西晉大康二年(281年)置郡,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分曲阿、丹徒東部地區置)、延陵、毗陵、暨陽(江陰)、無錫7縣。永興元年(304年)改毗陵為晉陵。隋開皇九年(589年)于常熟縣置常州,后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于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歷代為郡、州、府、路所在地。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
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并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鄉分別建立常州市和武進縣。1953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1958年,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常州市劃歸常州專區領導,專署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1959年,常州專區改為鎮江專區,專署由常州市仍遷駐鎮江市,常州市劃歸鎮江專區領導。1960年,鎮江專區的武進縣劃歸常州市領導。1962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武進縣劃歸鎮江專區領導。
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鎮江地區的武進、金壇、溧陽3縣劃歸常州市領導,市區設廣化、天寧、鐘樓、戚墅堰、郊區5個市轄區。1986年9月起,經國務院批準,先后撤銷廣化區,將原行政區域分別歸到鐘樓區和天寧區。1990年8月,撤銷溧陽縣,改設溧陽市(縣級)。1993年11月,撤銷金壇縣,設立金壇市(縣級)。1995年,將武進縣的龍虎塘鎮、新橋鎮、百丈鄉、圩塘鎮劃入常州市郊區管轄;7月,撤銷武進縣,設立武進市(縣級),市政府駐湖塘鎮(6月8日國務院批準)。1999年經省政府批準,撤銷郊區太 鄉,將其原轄區域并入武進市雪堰鎮。
2002年4月3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22號):調整常州市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縣級武進市,設立常州市武進區。武進區轄原縣級武進市的湖塘、牛塘、洛陽、禮嘉、南夏墅、前黃、寨橋、潘家、漕橋、雪堰、奔牛、鄒土區、卜弋、夏溪、嘉澤、湟里、東安、橫林、遙觀、橫山橋、芙蓉、焦溪、鄭陸2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湖塘鎮。(2)常州市郊區更名為新北區。新北區轄原常州市郊區的河海街道、三井鄉和龍虎塘、新橋、百丈、圩塘4個鎮以及原縣級武進市的薛家、安家、魏村、羅溪、西夏墅、小河、孟河7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河海中路。(3)將原常州市郊區的永紅、五星、西林、北港4個鄉和新閘鎮劃歸鐘樓區管轄。(4)將原常州市郊區的茶山、雕莊、紅梅、青龍4個鄉劃歸常州市天寧區管轄。 行政區劃調整前:鐘樓區面積18平方千米,人口25萬;天寧區面積20平方千米,人口27萬;原郊區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郵政編碼213001;原縣級武進市面積1581平方千米,人口120萬。
1983年,常州市共轄3縣5區,共有18個街道、7個鎮、136個鄉,236個居委會、1868個村委會。1984年,全市共有18個街道、 7個鎮、136個鄉,265個居委會、1886個村委會。1985年,全市共有19個街道、16個鎮、125個鄉,288個居委會、1914個村委會。1986年,全市共轄1市2縣4區,全市共有18個街道、16個鎮、125個鄉,303個居委會、1922個村委會。1987年,全市共有18個街道、22個鎮、119個鄉,329個居委會、1918個村委會。1988年,全市共有19個街道、35個鎮、106個鄉,336個居委會、1922個村委會。1989年,全市共有18個街道、39個鎮、102個鄉,339個居委會、1969個村委會。1990年,全市共有18個街道、39個鎮、102個鄉,363個居委會、1920個村委會。1991年,全市共有18個街道、48個鎮、 93個鄉,375個居委會、1919個村委會。1992年,全市共有18個街道、49個鎮、 88個鄉,388個居委會、1913個村委會。1993年,全市共轄2市1縣4區,共有20個街道、65個鎮、 72個鄉,414個居委會、1913個村委會。1994年,全市共有19個街道、71個鎮、 66個鄉,429個居委會、1915個村委會。1995年,全市共轄3市4區,共有18個街道、74個鎮、 63個鄉,450個居委會、1908個村委會。1996年,全市共有18個街道、81個鎮、 56個鄉,460個居委會、1907個村委會。1997年,全市共有19個街道、81個鎮、 56個鄉,471個居委會、1903個村委會。
1998年,全市共有19個街道、81個鎮、 55個鄉,482個居委會、1902個村委會;其中市轄區19個街道、7個鎮、10個鄉,341個居委會、164個村委會;天寧區轄8個街道,152個居委會;鐘樓區轄8個街道,149個居委會;戚墅堰區轄2個街道、2個鎮,35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郊區轄4個鎮、1個鄉,5個居委會、89個村委會;溧陽市轄16個鎮、20個鄉,45個居委會、559個村委會;金壇市轄18個鎮、9個鄉,29個居委會、428個村委會;武進市轄40個鎮、16個鄉,67個居委會、751個村委會。
2003年,鐘樓區撤銷五星鄉和西倉橋街道,以原五星鄉所轄區域與原西倉橋街道街道管理的南運橋、南河沿、三堡街、勤業第一、勤業第二5個居委會合并設立五星街道,原西倉橋街道的機械第一、機械第二兩個居委會劃歸西新橋街道,原西倉橋街道的紅星、虹橋、龍船浜、新市路4個居委會劃歸懷德路街道;撤銷永紅鄉和清潭街道,以原永紅鄉所轄區域與原清潭街道管理的區域合并設立永紅街道;撤銷北港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北港街道;撤銷西林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西林街道。天寧區撤銷雕莊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雕莊街道;撤銷青龍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青龍街道;撤銷茶山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茶山街道;撤銷紅梅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紅梅街道。新北區圩塘、魏村、百丈、安家4個鎮合并設立春江鎮,鎮政府駐圩塘;孟河、小河兩個鎮合并設立孟河鎮,鎮政府駐小河;撤銷三井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三井街道;撤銷龍虎塘鎮,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龍虎塘街道。
2004年底,全市總人口348.96萬人。2005年末,全市戶籍人口351.6萬人,外來暫住人口總數為130.3萬人。轄武進、新北、天寧、鐘樓、戚墅堰五區,代管金壇、溧陽二市。武進、新北、天寧、鐘樓、戚墅堰五區轄24個街道、32個鎮,金壇、溧陽二市轄32個鎮。
2006年9月30日,常州市召開中心城區街道區劃調整動員大會,會議宣布了市政府關于調整中心城區街道行政區劃的決定,對天寧、鐘樓、戚墅堰三轄區街道區劃調整工作進行部署。其中,鐘樓區行政區劃將作如下調整: 撤銷馬公橋街道辦事處,其花園路以北區域劃歸五星街道辦事處,其花園路以南區域劃歸永紅街道辦事處;撤銷懷德路街道辦事處,將其與南大街街道辦事處合并設立南大街街道辦事處;撤銷西新橋街道辦事處,將其與荷花池街道辦事處合并設立荷花池街道辦事處;北港、西林街道辦事處和新閘鎮原行政區劃不變。調整后,鐘樓區轄1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同年,常州市行政中心從市區原局前街180號整體搬遷至位于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龍江大道1280號新址;10月8日起全面對外辦公。2006年末全市戶籍人口354.67萬人,常住人口425.69萬人。
2007年,常州市行政區劃調整共涉及2個轄市、3個區:金壇市由15個鎮調整為7個鎮;溧陽市由17個鎮調整為10個鎮;武進區由23個鎮調整為14個鎮、1個街道;此外,鐘樓區新閘鎮,戚墅堰區丁堰鎮、潞城鎮成建制改設街道辦事處。按照以上方案進行調整,全市鎮的數量將減少42.2%%,平均面積從調整前的45.8平方千米增至100.38平方千米,平均人口從4.1萬人增至6.67萬人。完成調整后,全市共有37個鎮、20個街道。
2013年末,常州市戶籍人口365.91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31.73萬人。轄武進、新北、天寧、鐘樓、戚墅堰5區,代管金壇、溧陽2市,共有37個鎮、21個街道。
2015年4月28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江蘇省調整常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5]75號):一、同意撤銷常州市武進區和戚墅堰區,設立新的武進區,以原武進區(不含奔牛鎮、鄭陸鎮、鄒區鎮)和戚墅堰區的行政區域為設立的武進區的行政區域,武進區人民政府駐湖塘鎮延政中大道28號。二、同意撤銷縣級金壇市,設立常州市金壇區,以原金壇市的行政區域為金壇區的行政區域,金壇區人民政府駐西城街道華陽南路88號。三、同意將原武進區的奔牛鎮劃歸常州市新北區管轄,將原武進區的鄭陸鎮劃歸常州市天寧區管轄,將原武進區的鄒區鎮劃歸常州市鐘樓區管轄。在撤銷戚墅堰區的同時,經省政府批準,將戚墅堰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江蘇常州經濟開發區。市政府決定,常州經開區管委會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委托新的武進區管理,新的武進區所屬戚墅堰、丁堰、潞城三個街道和橫山橋、橫林、遙觀三鎮委托常州經開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