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六合區冶山鎮石柱林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20116101 | 身份證前6位:320116 |
長途區號:025 | 郵政編碼:210000 |
隸屬政區:冶山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蘇A | |
石柱林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石柱林社區成立于2001年3月3日,是由原冶山鎮溝王村、郭莊村兩村合并而成立的,地處六合區北部丘陵山區,位于冶山鎮東南部,是冶山鎮的南大門,與金牛湖街道接壤,區域面積7.2平方公里。
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石柱林”坐落我社區,桂子山石柱林是一個距今百萬年前的古火山遺跡,因地下巖漿噴溢出的玄武熔巖流到地面冷卻而形成的。桂子山石柱林原本是由地方群眾開采石料是發現的。1982年,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徐克勤教授等親臨石柱林現場考察并指出:桂子山玄武巖石柱林規模之大及柱體之高實屬國內罕見,世界少有。此后,桂子山即被辟為南京大學地質系的教學實習基地之一。1996年桂子山又被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選為指定考察點,來自美國、丹麥、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家曾到此考察倍加贊賞。
桂子山的西南面是“烈士陵園”,是1956年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在桂子山戰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立的,于1983年重建、2002年擴建,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列為“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34年的秋天,新四軍2師5旅13團為保衛革0據地的秋收任務,與駐扎在南京的侵華日軍小田中隊在桂子山一帶遭遇,為爭奪戰地和保衛秋收,13團全體官兵與800多名日偽軍進行了12個小時的激烈戰斗,共擊斃日偽軍300多人。雖然新四軍自身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史和中國的解放戰爭史上,對桂子山戰斗的評價是“此戰對鞏固和擴大長江之北的革0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身處“萬柱崖”、面對革命烈士,聆聽戰爭炮火,體驗沖鋒陷陣,正是石柱林社區的紅色特色。
桂子山石柱林風景區內設有地質博物館,以地球科學基礎知識和六合火山地質為核心內容,注重地球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彰顯六合地方特色,集科學性、嚴謹性、思考性、趣味性和新穎性于一體,于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包含影視廳、模型廳、地質廳、古生物廳和火山噴發演示廳,是大學生實習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
冶山鐵礦與我社區相依,由一條窄軌鐵路相連,現規劃有一座觀光“小火車”車站興建于我社區王營組,《漢書》有載,自西周起冶山即為采銅煉鐵之地,漢王劉濞鑄錢幣、造兵器的歷史記載和六合程橋出土(現陳列在江蘇地博院的生鐵塊即是最好的印證)。現存的、還在使用得窄軌鐵路也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兩條之一(另一條在吉林),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
桂子山地質博物館文化廳二樓專門設有“四合農民畫展銷廳”,是冶山鎮四合農民畫畫院和南京市法制文化、廉政文化創作基地,對外展示和銷售農民畫,游人亦可前來觀賞農民畫家現場創作。冶山鎮以獨特的“農民畫”聲鵲起。過去民間習俗受吳楚文化影響,民間盛行木刻、剪紙、灶頭畫、中堂畫、刺繡等,因此民間藝人比較多。在改革開放前,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生活,都相對比較貧乏,這些民間藝人大都以此為手藝而謀生。1976年,原四合鄉文化站組織成立了一個民間美術愛好者小組,把它作為一支群眾文藝隊伍經常開展活動,讓大家在一起交流經驗、切磋技藝、展示作品,之后這支民間美術隊伍不斷擴大。近年來冶山鎮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聞名國內外的四合農民畫以農民獨創的繪畫語言、講情不講理,大膽地運用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樸素真摯的情感。
石柱林社區也是冶山鎮農業新型產業基地,“萬畝糧油生產基地”落戶我社區,現代水利系統正在興建,經過社區居民的辛苦勞作,石柱林社區所有的良田都經過的“方整化”改造,從山底俯視石柱林,猶如一塊塊綠油油的草皮貼在地面,令人神清氣爽,眼界大開。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石柱林社區是冶山鎮的南大門,“村在林中、屋在樹中、人在畫中”的美景引來不少游客,帶動了農家樂的蓬勃發展。冶山“麻油團”、“老黑魚砂鍋煲”、“東王紅燒肉”、樂樂垂釣中心、農家蔬果采摘中心等等給前來玩賞的游人提供了休憩、評玩、嘗美食提供了居所。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