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西坑畬族鎮建于1992年6月,位于文成縣西北部,距縣城32千米,是國家級風景名勝旅游景區劉基故里、銅鈴山峽、百丈飛瀑和巖門大峽谷等四大旅游景區的中心地帶。全鎮總面積48.29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50米。2003年經行政村規模調整后,現下轄11個行政村。全鎮總人口12000多人,其中畬族人口2680人,是浙江省四個少數民族鎮之一。該鎮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蘊藏著畬族語言、畬族山歌、畬族舞蹈、畬族婚俗、畬族藥膳等民族傳統文化。
西坑畬族鎮成立于1992年6月,位于文成縣西北部,距縣城32千米,全鎮總面積48.29平方千米,海拔在350~650米之間。
2002年,轄西坑、塘垟、田寮、梧溪、孫山、溪后、葛繩灣、三星 西坑鎮敖里村
、五星、龍丘降、旁邊垟、赤水垟、讓川、敖里、雙田、江山、雙山、前垟、南坑垟、黃坑20個村委會,116個自然村,共有人口12189人,其中有8個畬族村,畬族人口2680人。
2003年,西坑畬族鎮原20個行政村調整為11個行政村。西坑民族村由原西坑、龍丘降(民族村)、溪后(民族村)、孫山(民族村)、葛繩灣等5個村和原三星村的崗背自然村組成;葉岸村由原葉岸、赤水垟等2個村組成;塘垟村由原塘垟、黃坑、田寮等3個村組成;南坑垟村由原南坑垟村和原前垟民族村的前垟、麥壟等2個自然村組成;旁邊垟民族村由原旁邊垟民族村和原三星村的垟源頭、火棍壟、山頭等3個自然村組成;雙前民族村由原雙山民族村和原前垟民族村的上堂自然村組成;梧溪、讓川、敖里、雙田、江山民族村等5個村保持不變。年底,轄11個行政村,116個自然村,總人口12189人,其中畬族人口2680人。
2006年,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1.16萬人(2005年)。轄11個行政村:西坑民族、葉岸、塘垟、南坑垟、旁邊垟民族、雙前民族、梧溪、讓川、敖里、雙田、江山民族。鎮0駐西坑村。郵編:325306。
-農業發展
效益農業穩步發展。西坑畬族鎮積極引導農民按照市場導向調 西坑畬族鎮
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兔業、生姜、水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全鎮現有獺兔養殖場7個,年出欄兔子8萬多只,年收入200多萬元;梅花鹿養殖場1個;有生姜、中藥材、板栗、雪梨、迎慶桃、楊梅等種植基地20多個,種植面積近4000畝。效益農業正朝著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先后成立了神農姜業有限公司、百龍中藥材有限公司、西坑農產品供銷合作社、兔業協會等中介組織。
西坑鎮主導產業示范村5個,分別是旁邊垟村,特色主導產業是野兔養殖,田寮塘垟村的特色主導產業是野兔養殖和生姜種植,南坑垟村的特色主導產業是水果種植。江山村的特色主導產業是中藥材種植,雙前村的特色主導產業是水果。
西坑畬族鎮山地田園廣闊,土壤、氣候等適合種植生姜,種植生姜的自然基礎好。田寮、塘垟、梧溪等村村民又有30多年的種姜歷史,經驗豐富。因此,該鎮把土壤、氣候、經驗等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作為西坑農民脫貧致富的捷徑。西坑鎮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的,調整優化生姜品種,從山東、福建等地引進市場非常看好的“山東大白姜、山東黃姜、臺灣肉姜”等優良品種種植。生姜基地以田寮村為中心,輻射到塘洋、黃坑、梧溪等村,全鎮種植生姜面積達600多畝,總產量達90萬公斤,總產值達120多萬元。最高畝產值5000多斤,平均畝產量3100斤,畝產值3000多元,畝純收入達2460元,人均收入增加500元,生姜種植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行業。
-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業正紅火。西坑鎮是浙江四個民族鎮之一,不僅有著濃厚的畬族風情,更有獨特的自然風景資源,發展畬鄉特色旅游業優勢明顯。該鎮在打造自然人文景觀的同時,挖掘畬鄉文化,精心設計畬族風情園等旅游項目,形成集山水、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旅游網絡。還通過招商引資開發總投資4000萬元的龍麒源風景旅游區,在景區設置畬族文化展示區、畬族風情表演區,展示畬族民俗風情、飲食茶藥等,景區已于2007年4月對外營業。同時,啟動安福寺修建工程,謝林大宅院成功申報被列為浙江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西坑畬族鎮完成了城鎮總體規劃和西坑等5個中心村的規劃編制;投資1000萬元開發了后垟小區;啟動了新車站、供電所辦公樓、農民知識培訓中心、農貿市場等項目建設;投資20多萬元建成了集鎮垃圾填埋場和垃圾中轉站;深入實施“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康莊工程”、鄉道硬化工程和引用水工程;完成了西坑、葉岸、梧溪、南坑垟等四個村的村莊整治工作;行政村通車率達100%、路面硬化達90%;建成梧溪、黃坑、塘垟、田寮等4個村的飲用水工程;梧溪、南坑垟兩村被列為市級生態村、申報市級生態鎮,城鄉面貌得到較大改善。2007年著力建設省級生態鎮和葉岸、塘垟兩個市級生態村。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發展較快。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全鎮辦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投資200多萬元建設了西坑中心校的教學樓、宿舍樓、綜合樓。西坑畬族鎮積極實施“東海明珠”工程和全民健身行動,建成了西坑文化中心和健身廣場。投資210萬元建成了西坑中心衛生院綜合樓,改善了衛生醫療條件。注重發揮畬鄉特色,挖掘民間藝術和發展區域文化,引導廣大群眾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畬族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弘揚了畬族文化。
-旅游資源
西坑畬族鎮東連百丈漈風景區,南鄰飛云湖與巖門大峽谷景區,北依南田劉基故里景區。現已著手建設集鎮綠化帶,新增綠化面積8000多平方米;投資200多萬元建設民族風情活動中心。發展旅游經濟,將成為西坑發展第三產業的工作重點。西坑鎮地處文成縣西北山區,是浙江省四個民族鎮之一,又是文成縣唯一的民族鎮,不僅有著濃厚的畬族風情,更有著獨特的自然風景資源,又位于文成縣“山水樂園”黃金旅游圈上,距縣城33公里,距溫州140公里。發展旅游業是填補溫州市尚無民族風情旅游點和弘揚民主優秀文化傳統的需要,又是帶動全鎮旅游、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發展的需要。-成縣旅游局初步考察,在西坑畬族鎮梧溪峽谷發現“龍麒源”景區。該景區全長約4公里,由人文、自然景觀組成,人文景觀有文昌閣、富相國祠、石馬墳,自然景觀由龍麒山、金壁灘、龍麒峽、語溪谷、飛翠湖等五大部分組成。
-旅游景點
龍麒源自然景區
位于西坑畬族鎮梧溪境內的蟹坑地帶,東鄰百丈際風景 龍麒源自然景區
名勝區18公里,南接飛云湖、巖門大峽谷景區15公里,西接銅鈴山、石洋兩大森林公園18公里,北距劉基故里12公里,是文成縣“馬蹄”型旅游圈的中心位置,是我縣旅游黃金線的必經之路,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龍麒源景區面積6000多畝,景區由龍麒山、金碧灘、龍麒峽、語溪谷、飛翠湖等五大部分組成,全部為亞熱帶闊葉林木,是文成縣保存最完好的生態公益林,植被豐茂,碧水長流,峽谷幽深,是集山水旅游、休閑探險、地貌原始森林考察的好去處。
安福寺
位于文成縣西坑畬族鎮西向約二華里山坳內,舊名其地為欏源夏田洋,是文成縣境內最早的一處寺院。歷史頗為悠久,據清代《青田縣志》、現存清乾隆版《安福寺砧基記》及歷代殘碑記載:“安福寺創建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宋慶歷八年,心空和尚與葉氏施主辟址重建,宋咸淳間(1265-1247年)又予重修。元代屢遭兵災,殿宇朽壞,墻垣坍塌;明崇禎九年(1636年),僧人惟秀重修;康熙二年(1663年),明真和尚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德信和尚繼予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又予重修”等等。1957年,安福寺遭到嚴重的人為破壞,現寺內仍遺存有西方殿半廳、殘缺古石碑、石磉及石香爐等物。2003年,經省人民0批準,現安福寺計劃予以重新修建。
文昌閣
位于梧溪村境內,建于清嘉慶13年,即1808年,共三層,吻獸為龍,平面呈正方形,是全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文昌閣。
富相國祠
位于梧溪村境內,系北宋仁宗,即慶歷三年公元1043 富相國祠
年,朝廷樞密副使,即宰相富弼宗祠,重建于清乾隆,即1764年,占地1350平方米。
石馬墳
位于塘洋村,系明代劉伯溫祖裔古墓葬群,有劉基曾祖宋朝翰林掌書劉濠墓,劉基父親墓,劉基九世孫劉瑜及妻室墓。
-新區開發前景
西坑鎮新區規劃包括車站、農貿市場、影劇院、健身廣場等設施,規劃布局合理、住宅經濟美觀適用、環境整潔優美,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現代化新村。
全國與西坑畬族鎮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