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集美區杏濱街道西濱社區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211004 | 身份證前6位:350211 |
長途區號:0592 | 郵政編碼:361000 |
隸屬政區:杏濱街道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號碼:閩D | |
西濱社區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西濱社區位于杏濱街道西部,距杏濱街道2.6千米,瀕臨馬鑾灣,以西濱村得名,地理位置為:東靠消防圓盤、西至陳井村、南臨馬鑾灣、北連前場社區。面積3.17平方公里。駐地西濱路42號。轄內有西濱、山后張、蔡林村3個自然村。總戶數1114戶,總人口27086人,其中常駐人口3582人,暫住人口23504人。
西濱村古屬同安縣的一部分,宋代為明盛鄉安仁里,明屬安仁里十六都,清朝時是十六都西邊、蔡林保。1943年為鶴場鄉西濱保,上屬灌口鎮。1952年與馬鑾鄉合并為西濱鄉。1957年3月,隨灌口鎮下屬的西濱大隊。1961年9月改屬前場公社。1964年改隸杏林公社。1978年杏林區成立屬杏林區。1984年杏林公社改為杏林鄉(1991年改為鎮)時為西濱村。2003年隨杏林鎮劃屬集美區。2004年區劃調整時撤鎮設街,屬杏濱街道。2006年村改居后為西濱社區。
西濱社區村落似盆地依山坡高低而建,舊建筑多為條石紅磚閩南民居,因該村海外華僑眾多,轄區內有多座解放前興建的頗有西洋風格的“番仔樓”,為海外富商回鄉興建。1989年杏林辟為臺商投資區后,轄區土地大多被征用,周邊規劃廠區、道路,轄區周邊有來明眼鏡、新凱復材、春保鎢鋼、進雄企業等臺外資企業。村民順應發展第三產業需要,改舊民居為商住樓,成為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區。居民早期多以農漁為業,隨著臺商投資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居民投入商貿,目前居民以服務業及多種經營為主,產業出租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之一。
社區周圍主要道路有杏西路、馬鑾路、西濱路、廣興路。轄區內有西濱小學、消防大隊、航空導航臺、較大寺院有大明寺。
西濱社在社區西部,瀕臨馬鑾灣西側,西濱社區居民大多姓“陳”,陳氏祖先是漳州南院分支——廈門殿前社的西房派,約于17世紀初移居于馬鑾灣邊開發聚居,取名“西濱”。西濱海外華僑眾多,現社里范圍已擴大至西濱路西側一帶,形成新村。
山后張社在社區東部、西濱社區居委會駐地。居民大多姓杜,據傳早期有張氏人家從馬鑾村放鴨入居蔡林村山后,居住繁衍,人丁興旺,形成村落,定名“山后張”。現基本已被城區道路和工廠所包圍,是外來務工人員聚居密集區之一。現有居民368戶,人口1222人,外來人員約4429人。
蔡林社原名“菜林”,后改為現名,在社區南部,現有154戶、466人。古時蔡林是個大村,以林姓為主,分為上林,下林兩部分。南宋紹興23年,時任同安主簿的朱熹游蔡林社時,賦詩《圃山文照》、《珠嶼晚霞》、《金龜壽石》、《玉井泉香》、《沙堤岸影》、《漁網蝶影》、《蓮道樵歌》、《文江漁唱》等標題八景詩,描寫蔡林附近的人文景色,其中《文江漁唱》詩曰“錦江夜色月明多,靜聽漁人唱棹歌,昨日山妻藏斗酒,為余問渡漾清坡”。朱熹在蔡林社北,看見馬鑾灣西北部天竺山及灌口仙靈旗山口蓮道樵夫往來,歌聲互和,賦詩。“樵夫一曲和歌清,蓮道響窮鶴浦城,多少江湖名利客,不如伐木誦丁丁”。該村是省級文明村,村黨支部獲“福建省先進黨支部”。并多少獲得市級表彰。
全國與西濱社區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