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如東縣栟茶鎮大窯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20623100 | 身份證前6位:320623 |
長途區號:0513 | 郵政編碼:226000 |
隸屬政區:栟茶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蘇F | |
大窯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大窯村 一、基本概況
大窯村位于栟茶鎮西南部,南臨古運鹽河即現在的栟茶運河,北枕滸洋河,東靠五引河,西與海安縣角斜鎮以灘河為界。全村東西長約2公里,南北長約1.5公里。為村居合一管理體制,共有20個村民小組,村(居)民總人數為2730人,970戶,總耕面積為3870畝。
二、社會經濟發展
本村為原凌河村、原大窯村和原小窯村一部分合并而成,地理位置偏僻,村內溝塘較多,轄區內文教、衛生、商品零售、金融服務等初具規模,共有私營企業5家,個體養殖戶數量大,規模大。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村兩委一班人,同心同德、齊心協力抓經濟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公益事業,集體經濟收入穩步提高,村內環境不斷改善。
三、組織建設
職務 姓名 聯系方式
支書 蔡守華 13773799841
主任 唐德生 15051212528
大窯村,因昔有磚窯得名。100多年以前,這里地廣人稀,滿眼盡是荒草,散居著屈指可數的農戶,世代以開荒種地為生。一旦遇到兵荒馬亂、自然災害,人們只好離鄉背井尋求生路,苦苦掙扎。
當年一位名叫蔡美廣的中年人,憑借多年在外闖蕩的經歷,發現城里有錢人急需磚瓦興建房屋,燒制磚瓦是一條可行的謀生致富門路。于是多方籌集資金,利用充裕的荒地資源,在自家土地上筑起了當時當地最早的一座單缸磚瓦窯。雇請的工人是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中沒有能力出外謀生的男勞力,泥土取自磚窯四周的荒地,燃料全部是荒草。磚瓦生坯手工制作,六面光滑,裝窯燒制20天左右,再洇一個星期的窯水。這樣燒制而成的磚瓦,一律青灰色,堅固耐用。當時生產的青磚青瓦遠銷南通、蘇州、無錫等城市,供不應求,生意紅火,救了一方百姓,富了老板腰包。
燒制磚瓦十分辛苦。制作磚瓦生坯首先要和泥,木模安好后抓一把草木灰,塞一把泥,刮去多余泥土,再耥平兩面,倒在磚坪上晾干后裝窯。有民謠說:“做一千,巴一萬,丟下模子要討飯。”做磚瓦生坯的每日起早帶晚,遇有雨雪要及時遮蓋。燒窯連續20多天不熄火。磚瓦出窯也靠人工,每擔200多斤,從窯底裝擔挑上窯頂,再一步一步挑下來,運到場地堆好。遇到災害年景,窯老板蔡美廣用青磚青瓦,從城市糧行換回糧食,周濟鄉鄰,幫助大家度過災荒。因此,盡管十分辛苦,窯工們仍然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做磚瓦、燒窯。
當時,燒制磚瓦成了當地貧苦農民的唯一生活出路。數年后,又有當地人李正國、李國元、程廣和、張從有、李漢卿五家先后在自家的地皮上筑起磚窯,改單缸為雙缸。從此大窯村境內就有六座磚窯。窯工仍然是他們周圍的男勞力,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李漢卿家的磚窯,窯體高三丈,雙缸,每缸直徑2丈,又高又粗,三里路外都能望見,一次能燒磚七八萬。人們皆稱之為“大窯”。后來慕名前來買青磚青瓦的人多了,都以“大窯”問路,“大窯”逐漸成為約定俗成的地名。
解放后,因“大窯”地名出名,就定名為大窯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大窯村先后改名為大窯大隊、十二大隊。改革開放撤社建鄉后,又恢復為大窯村。2001年凌河村與大窯村合并為大窯村。如今,大窯村境內的所有磚窯已不復存在,平整為農田,但“大窯”這個地名仍沿用至今。
全國與大窯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