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浦城縣仙陽鎮太平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722104 | 身份證前6位:350722 |
長途區號:0599 | 郵政編碼:353000 |
隸屬政區:仙陽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H | |
太平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太平村位于仙陽鎮南部,離縣城7公里,離鎮駐地5公里,海拔260米。東鄰樟溪村烏木山,南至三元村十三里,西與殿基村為鄰,北與管厝鄉官田村接壤。浦城主干流南浦溪繞村東南而過。
太平村原來無人居住,只是一座較為平坦的山頭。山頭西南兩側是湖泊(現以成為南浦溪河道),湖泊對岸山邊住著100多戶人家,稱為上湖府。因遭洪水襲擊,上湖府一部分人家遷居到殿基村,一部分人遷居于此,逐漸繁衍成村,由于地勢平坦,地帶開闊,又可避水災危害,能平安生活,故稱“太平村”。此地屬太平里三圖,簡稱太平三,又稱“太平山”。
太平村由張姓首先進入開辟,以后其他姓氏陸續遷入,現村中主要是劉、季、張、黃、柯等五大姓。村中人口集中,房屋縱橫交錯,以劉厝弄,張厝弄,葉厝弄三條弄堂為村內主要道路。這三條道錯綜復雜,陌生人走進難辨方向,所以有民諺稱“太平三條弄,會弄弄一弄,不會弄三工(天)”。
今從在村西側十八里發現有商代遺址,了解到商代,就有人在此居住,宋代至清朝屬太平里管轄,民國期間開始屬仙陽區(鎮)管轄。1950年成立太平鄉,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改為太平生產大隊,1984年9月改為太平村民委員會,F有10個村民小組,2098個人口。
在1975年以前,太平村對外交通很不便,只有三條小道,兩個渡口通往外界,小道一條通往管厝鄉的官田村,長2.5公里;一條通往樟溪村烏木山,長1.5公里;還有一條由鐘興庵過毛車亭,再往三元村十三里出境,而后上公路往浦城。如果從渡口到浦城需經過下渡口,另外上渡口是通往殿基童厝。1975年建成十八里至樟溪的公路,長4.9公里。1976年在原下渡處建成長95.4米的石拱橋,使太平的交通得到改善。2005年從十八里至太平引水工程管理站已鋪成水泥路,村內道路也進行改善,每條小道都鋪設水泥路且能通小車。
太平村原是浦城“三大旱區”之一,全村3300多畝稻田,分布在上畈、下畈及堪下壟三處,有2000多畝頻遭旱災。當時的畝產只有410公斤。在民國23年(1934年)上畈、下畈中的1300多畝稻田因旱而絕收。1953年上畈1200多畝稻田、下畈1100多畝稻田和堪下壟50畝稻田,又因56天未降雨而絕收。1957年太平村建成水輪泵站,安裝60--4、40—4型水輪泵各兩臺,灌溉面積1000畝。1960年發動群眾圍溪造田,利用溪邊的土地開墾了稻田80畝。1965年11月開始興建引水工程(當時稱枯溪引水工程),工程修建時將原水輪泵壩加高,開出左右干渠49.67公里,支渠2.66公里,設計效益1.23萬畝,1966年10月完成。引水工程的建成不僅解決太平村的灌溉問題,而且,還可以灌溉仙陽鎮、南浦鎮、蓮塘鎮,萬安鄉等12村的稻田。
1987年,太平村安裝了閉路電視,現已實現了各自然村,村村通電話,有電視。并且村內環境還進行連片整治,安裝了路燈。
新的205國道將橫穿太平村,目前太平村的新村規劃正在進行。如今,南平市榮華山產業組團工業園區坐落在我村境內,并規劃建設園區商業服務中心和娛樂中心。太平村是投資開發商的福地,興業的樂土,將以嶄新的村容村貌與榮華山產業組團共同發展,歡迎各界有識之士到我村來投資興業。
全國與太平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