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星溪鄉梅坡村轄上際、下際、富中、三百洋、楊梅林等5個自然村,共263戶,976人。總面積3.86萬畝,有林地3.7萬畝,種毛竹6800畝,錐栗1460畝。村委會駐富中。
梅坡村:干群和樂新風起
福建日報記者 劉輝 通訊員 徐庭盛賴家松
19日上午,經過頭天雨水沖刷,流經政和縣星溪鄉梅坡村的賽中溪依舊清澈。
沿賽中溪畔漫步,林木掩映中的村道干凈整潔,村民在煙田里施肥,幾位老人在村里的廊橋上聊天。
走進村部會議室,“農村家園清潔行動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先進基層黨組織”等近30面榮譽牌,譜寫著這個村和諧發展的動人樂章。
山清水秀好發展
“山好水好就是我們的發展優勢。”梅坡村委主任楊云有指著翠綠的山林,自豪地說。
來到養蜂專業戶彭洪燦家,不時看到蜜蜂飛舞。“來來來,嘗嘗我們的百花蜜。”彭洪燦給我們端來清甜可口的蜂蜜。今年,他又分了70多箱的蜜蜂。
“你的蜜蜂到哪里采花?”
“這里水土好,蜜源水源多,幾千畝的山場,有的是資源。”
彭洪燦2003年開始養蜂,從最初的10來箱發展到去年的130多箱。去年,他的純收入有六七萬元。
“上個月剛買了近萬元的蜂箱,這不,用得只剩下幾個了。”
此時,造林大戶謝德財剛從山上回來。“看著小樹一天天長大,心里就高興。”他說。
謝德財1993年開始承包山地種樹,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造林大戶。
“我們村土地肥沃,樹長得又快又大。十幾年的樹,就有這么粗。”謝德財向我們比劃著,“直徑有三四十厘米哦。”
“到現在為止收入有多少啊?”
“間伐了一次,賺了200多萬元。剩下的留著,過幾年主伐期到了再砍。”
“還要不要繼續種?”
“當然要,我這人就喜歡種樹。其實,種樹不在于收入多少,在于水土保持,我們村的環境更好了。”
種煙戶李華秀正在煙田勞作。她的田就在溪邊。李華秀說,這條溪無旱無澇,讓她省了不少的心。
梅坡村里田地不多,為了讓有限的田地發揮更大效益,村里于2006年找來縣煙草站的技術員化驗土壤,確認適合種煙,他們便調整出150多畝的煙田。
造林、種竹、種煙、養蜂、養魚……多種產業一起發展,讓梅坡村民的收入穩步增加,從2006年的人均30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6350元。
村務公開好辦事
在梅坡村部的村務公開欄前,幾位村民正在看欄上張貼的村財收支賬。
“每個月村里都會公布數字,我們有空就過來看看,村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村民梁明富對記者說。
村務公開,讓村里少了矛盾和糾紛。
2010年省里開展“四綠工程”,富中小組有700畝砍伐后的跡地需要更新。怎么更新?村兩委問計于民。
有人提議分成幾塊進行招投標,但有人擔心這些山地會流轉到村外,只讓少部分人獲利。討論不決時,有的村民直接上山去占林地。
眼看山林糾紛就要鬧起來,村兩委及時提出采取股份制的辦法——全組107戶,每戶出800塊錢入股,按照16年后砍伐收益測算,每戶每年可收入3000元。村兩委的提議得到了村民的認同,大家踴躍入股造林。
村務公開,讓村民對村里的事參與積極性高漲,村兩委辦事也順暢得多。
黃色外墻的村部大樓非常醒目,可建這座大樓費了不少周折。
幾年前,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就有把舊村部拆除新建的想法,可把這項提議向村民征求意見時,有村民提出了異議:“村里還有基礎設施沒建好,辦公樓可遲點建設。”
2010年,一些村民提議:“現在,村里生產生活的公共設施基本都建好了,可以考慮建村部辦公樓了。”
2010年7月,新的辦公樓動工。在村民代表大會公開討論時,有人提出,辦公樓工程不能全部招標,這樣會多花錢。
結果,經村民代表大會多次討論決定,采取村里購買材料、施工進行招標的辦法建設辦公樓,同時成立采購、保管、監督3個小組,讓村民參加義務勞動,以節約建設成本。村部辦公樓建成后,使原本預算需要85萬元的辦公樓,只花了46萬元。
村務公開,讓梅坡村形成了“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的良好氛圍。建廊橋,村里出1萬元,村民捐了7萬元;建農民公園,村民無償讓出兩畝多地,還參加義務勞動,預計投資要20余萬元的農民公園,只花了10萬元。
互幫互助和諧風
“青山綠水梅坡村,交朋聚友富中橋。”
這是梅坡村廊橋柱子上的一副對聯。
村民李華秀的丈夫身體不好。今年,她家認了20畝的種煙指標,可沒想到,她的雙腿患上了骨髓炎,痛得下不了地。村里其他人的煙地都整好了,唯獨她家20畝地還撂在那里。
“我們要是不幫忙,華秀家的煙真栽不下去了,有空的都去幫個忙吧!”3月10日,梅坡村支書彭金德一聲招呼,鄉里掛村干部、村兩委干部、黨員、村民等20多人來了,起壟、整畦、施肥、拉膜……大家干了一整天,把李華秀家的20畝地整好了。現在,她家地里的煙葉已長到尺把高了。
“一條人命在那里,我去哪籌那么多錢來賠?”去年9月,村民小孫建房,一名工人在施工中不慎從屋頂滑下摔傷,后來搶救無效死亡。死者親友來了不少人,村干部進行調解,孫勝友無力賠償,雙方僵持不下。
“大伙給湊一湊,幫助勝友渡過難關。”又是村里的干部為村民作主。村支書彭金德、村主任楊云有帶頭分別拿出1萬元和5000元,其他村干部、黨員、村民紛紛出手相援,把錢湊齊,將22萬元賠償款送到死者家屬手中。
對弱者,村里都是不遺余力地予以幫助。2007年,村里宋應芳、宋揚陽、余日丹3名學生考上大學,他們家都較困難,村干部發動干部群眾捐款1.8萬元,解決了他們學費;70多歲的謝子琳患肺腫、心腫病,村干部經常去看望,還給他送慰問金;逢年過節,村里干部都要去慰問80歲以上的老人……
離開梅坡村,華燈初上,50多盞路燈,把巷道、路口照得亮堂堂的。清澈的溪流,嘩啦啦響著。廊橋上,吃過晚飯的村民們聚在一起聊天:“你家春筍賣到哪去?”“今天的竹子價格不錯。”“你孩子病好了沒?” ……
在梅坡村,時時感到和風拂面,讓人神清氣爽。
全國與梅坡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