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2001年10月行政村撤并,由勝堰、笆里、翁張、鄭河沿、屯山五個行政村合并復名為余姚市東北街道五星村。五星村,在宋、元、明、清時代屬越州會稽郡(紹興),余姚縣燭溪鄉,安陽里。(唐代建制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在民國時期,勝堰屬云溪鄉一保。笆里、鄭河沿、屯山、先屬屯溪鄉,后改勝歸鄉。笆里為勝歸鄉十一保,屯山、鄭河沿為八、九、十保。翁張為橫河、石堰鄉六保。1949年解放后廢保改村。1950年勝堰為周蒼區劍江鄉三村,笆里為城北區屯山鄉五村,屯山為城北區屯山鄉三、四村,鄭河沿為城北區屯山鄉三、五村,翁張為橫河區石堰鄉六村。1954年余姚、慈溪兩縣界調整,勝堰為低塘區劍江鄉三村。1956年,改為低塘區項曠鄉雙聯高級社,同年下半年撤區并鄉由低塘劃為城北區勝歸鄉,雙聯高級社。屯山為勝歸鄉屯山高級社,鄭河沿為勝歸鄉全心高級社,翁張由橫河區,石堰鄉劃入城北勝歸鄉為楓林高級社。1958年總路線、-、人民公社三面紅旗時為環城公社,六大隊,后為環城公社,勝歸管理點區。1959年改為核算單位,屯山核算單位、三聯核算單位、雙聯核算單位、竹一核算單位。1960年,原五星村劃為縣農場,屯山一分場,竹一二分場,雙聯三分場,鄭河沿四分場,翁張五分場。1961年改制為城北區勝歸公社雙聯大隊、竹一大隊,全心大隊,楓林大隊、屯西大隊。1969年11月,雙聯、竹一、全心、楓林、屯西、民建、六大隊合并為勝歸公社五星大隊。當時總人口5000余人,是余姚縣內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大隊,3.5平方公里。1970年虹橋、勝歸公社合并為城北公社,稱為余姚縣城北公社五星大隊。1983年,政社分設后五星大隊劃分為勝堰村民委員會,笆里村民委員會,鄭河沿村民委員會,翁張村民委員會,屯山村民委員會。1992年,上五村均劃入余姚鎮。【村名來由】勝堰村:從前有一條調節中、上河水位的勝堰,村以勝堰得名。屯山村:公元400年間東晉農民義軍領袖孫恩率兵千余在屯山頭屯兵演習,故名屯山,村以屯山得名。鄭河沿村:以鄭姓世居在河的東西兩岸而得名。翁張村:以翁、張兩姓世居故名。笆里村:據傳舊時村內多竹籬故名。五星村:1969年由分散在三區(橫河、低塘、城北)中的幾個小村合成為五星大隊。1983年五星大隊又拆分為五個行政村。2001年10月行政村撤并后,又把五個村合并故復名為現在的余姚市鳳山街道五星村。五星村的命名具有較悠久的歷史。【產業經濟】 以農業為主,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種植以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經濟作物。全村共有850畝常年蔬菜和25畝大棚蔬菜。另外,又有300畝投資近110萬元的市農業高產示范方基礎設施改造工程正在啟動。利用城郊優勢,發展各類中小企業,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建有市級的五星工貿區,市恒達機電、市有色金屬材料城將落戶村內。【社會事業】 圍繞新農村建設要求,制訂了北片新農村建設的詳細規劃方案。改善村級主要道路,建立衛生保潔員隊伍,新建公廁1只、高標準垃圾回收點1個,同時配備了一支較強的村莊、道路、河流、山林等保潔維護隊伍。完善村民社會保障體系,已經為506名被征地人員辦好了養老保障,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在95%以上。【發展目標】 制訂五星村北片新農村建設的詳細規劃方案,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加快村主要道路的硬化進程,做好自來水一戶一表改造。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