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即墨市豐城鎮杜家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0282112 | 身份證前6位:370282 |
長途區號:0532 | 郵政編碼:266000 |
隸屬政區:豐城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B | |
杜家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杜家村
村莊由來 先人相傳吾族系青州籍,初遷即墨,后又分遷高哥莊。明萬歷年間,始祖兄弟二人厭學而飄他鄉,浪跡海隅,投宿郭姓,借居其家。兄弟忠厚老實,勤儉禮讓,郭姓悅之,遂與聯姻。后自立門戶,建房于叢林之隅,故名林南村。兄弟和睦,開墾、耕耘,勤于農事,子孫繁衍,明末更名為杜家村。
政區人口 杜家村是由杜家村、郭家村兩個自然村合為一個行政村,位于豐城鎮東5公里處。長嶺山東麓,黃山之陰,三面環山,北與福臺嶺接壤,東與營子隔嶺居住。土地貧瘠,由黃山溝、刁完澗、豹虎溝諸流匯成小河繞村西入北海,像一條桀驁不馴的蛟龍虎視該村,每逢大雨,都會給杜家村帶來災難。南通夼子的大道雙嶺溝路段,北通福臺嶺路段,多次被洪水沖毀。南河路段過去每到雨季人力小推車不能通引。直到1988年建起漫水橋才結束了小推車不能暢通的局面。2006年該村有耕地面積1037畝,有416戶,1251人,其中勞動力有817人。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杜承敏在纂修譜書題跋中有四句俚句云:自古至今四百秋,從前十世譜難修;吾家素少讀書士,名氏失逮何處求?這是對該村文化教育底蘊的真實寫照。當然文化落后是與經濟落后直接相關的,杜家村在解放前沒有一個大學生。解放后,1947年設小學,入學兒童30余名。1955年適齡兒童全部入學。
1964年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制。1964~2007年該村有大學生30名。
醫療衛生,解放前經濟落后,無力抗拒疫病傳染。先人傳說,光緒年間(具體年號無考)該村一天曾死三人。天花流行頻繁,因生天花而致麻子并非奇觀。嬰兒死亡率很高,西南河成為嬰兒亂葬崗。
解放后人民政府關心醫療衛生。1961年村成立合作醫療,有兩個赤腳醫生,以使小病不出村。1956年實行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政府免費注射疫苗,嬰兒死亡率幾乎為零。2003年實行醫療保險,由于醫療條件健全,人的壽命也逐漸提高。
村莊建設,解放前該村除兩三家瓦房外,全是破舊草披房。年年修補,否則就會漏雨。諺云:家有草房四間,年年不得安。解放后,逐漸換成瓦房。1970~2007年大部分舊房翻新或建新房。
1987~2007年在這20年中,治河、建橋、修路、整街,交通方便,該村現已實現電通、路通、信息通、車輛通。
人民生活,解放前該村有230戶,要飯有14戶,抗活有40余人。主食是地瓜、地瓜干,40%的農戶是半年糠菜半年糧。冬季穿不上棉衣者有之,在夏季男人幾乎全部不穿上衣,赤腳度過。五、六歲的男孩赤身露體度過。
解放后,人民政府對農民實行借貸政策,支持農業生產,倡導科學種田,大搞肥積運動,深耕細作,選擇優良品種,領導農民生產自救,產糧逐漸提高。解放前畝產100公斤,1950年畝產150公斤,1965年畝產300公斤,1978年畝產400公斤,人均口糧是210公斤。
1982年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畝產超千斤。隨之改革開放剩余勞力外出打工,經濟好轉,主食是大米白面,地瓜漸成為改善生活的佳品。同時也發展起養殖業,有養雞戶4戶,養豬戶7戶,經濟收入也相當可觀。
1986年韓禮國創建錨鏈廠,后轉讓韓先楚,現有工人30余名,年創利潤50余萬。
2006年國家免除農業稅,實行農業生產補貼,政通人和,農民精神面貌為之一新,生產勁頭十足,小麥畝產超千斤,玉米產糧高達800公斤。人民生活徹底改善,蒸蒸日上。家家彩電,戶戶自來水。80%農戶有電話,90%農戶有電冰箱,80%青年有摩托車。截止2007年該村私有農用車26部,面包車12部,轎車5部,大客車4部。全村人均收入5970元。
全國與杜家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