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城陽區惜福鎮街道王家村社區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0214008 | 身份證前6位:370214 |
長途區號:0532 | 郵政編碼:266000 |
隸屬政區:惜福鎮街道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號碼:魯B | |
王家村社區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王家村社區居委會
村名由來 據《嶗山縣地名志》載:該村王氏先人于明末由即墨王家院遷來落戶,定名“王家”,清末改稱“王家村”。
政區人口 位于街道駐地西南0.5公里,東靠惜福鎮村與李辛村,西鄰東、西荊村,南鄰黃家營村、紙房村,北與李辛村居民樓相連。2004年6月,王家村村委會改為王家村社區居委會,共有土地100畝,居民145戶,499人。
經濟狀況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不再只靠種田吃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工業、商業、手工業各顯其能。村民利用地域位置的優勢,大力開發第三產業,給村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大飛躍。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809萬元,村級可支配財力503萬元,人均收入5598元。
村居建設 投資300多萬元將村各小區路面全部硬化,并進行了綠化、美化、亮化,還建起供老年人運動的各種健身器械。目前,舊村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建成四個居民小區,居民全部遷入新樓。建起了綜合辦公樓,內設文化教育中心、老人活動中心等活動場所。
社會事業 尊師重教已成為傳統,逐年加大投入改變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居民自發組織起了秧歌隊、健身健美隊,每逢重大活動、春節、元宵節都參加區、街道的表演。把“三優一做”活動中的“創優良秩序”、“創優美環境”與社會公德相結合,引導村民遵紀守法。又將做文明村民活動與“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結合,提高了廣大村民的素質。村民們不斷開展評選“文明小區”、“十星級文明標兵戶”、“五好家庭”等活動,使全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了“教育陣地規范化、教育內容多元化、教育活動經常化”。2000年以來被青島市多次評為“三優一做十佳文明村莊”、“十佳文明街”、“文明小區”等。2003年,根據城陽區政府和惜福鎮街道關于社會養老保險實行統籌的文件精神,全村有310人辦理了養老保險,參保率占87.6%,共投入保險金額639343元。2004年,有283人辦理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1.6%;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485人,參保率100%。
特色欄目 域內之“窗戶欞子橋”,在社區東南0.5公里處,橋面長方石條,為0.5米×0.5米×2.15米,橋面為兩節,每節為五方石條并排。中間一條石,鑿有0.3×0.3的窗欞形長方孔,有欞三根,因此而得名。橋雖小,但歷史悠久。相傳元代,即墨城南“淮涉寺”臥石佛于嶗山雕成,運往即墨時,特建此橋,由此通過。至于為何鑿有窗欞,無據可考。
社區東百米處曾設“香堂”,青磚小瓦房三間,高于一般房屋,一門兩窗,全為木制,窗為花格窗。為西荊村杜氏上香祭祖之場所。1956-1957年土地歸王家村。因集體建設拆磚瓦用,1958年拆除,舊址處建起惜福鎮人民公社農機修配廠(現為“銀盛泰”租賃開發)。香堂北約20米的低涯上,有一古墓,高約2米,周長約14-15米。西南有石碑、祭石、石香爐。此墓用精磨大青磚建成,雙墓石,套棺,石條封口,底層有防潮石灰層。出土物只有一面小銅鏡。該墓主人為西荊村杜氏先人杜嚴之祖父。據《杜氏族譜》載:杜嚴系清康熙年間武庠生。其臂力過人,力大無窮,善彈射,曾保兩廣總督郭秀下江南,在即墨地區廣為流傳。古墓1966年拆除。
聯系電話 0086-532-87881025
全國與王家村社區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