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新農村位于高橋鎮西北,東靠軌道交通六號線港城路車輛段,南依上海德威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集裝箱堆場,西臨江東路,北是外環線環城綠化。村域面積0.84平方公里,可耕作面積48畝。全村及周邊道路交通十分便捷,既有運輸繁忙的江東路相鄰,同時還毗鄰6號線港城路站。干道有江東路,南通高橋鎮,北達三岔港,河流有高三港(原名張家浜,擴建后改名)。船只南通高橋港,西北至黃浦江、吳淞口。1970年9月25日“高三線”通車,南與“81”路連接,北由三岔江渡江而西,先后又有“611”路、“外高橋1路”等公交線路開通途經新農村,溝通南北,交通十分方便。新農村原名:新農大隊,東臨新建及部分屯糧巷,南毗屯糧巷,西以友誼河與凌橋的東新、新益為界,北接凌橋七隊與興農大隊。舊時為日字二十八、三十、三十二圖,九保。1949年12月由上海市高橋區軍管會第五辦事處范圍內成立凌橋鄉下設的十九個行政村中的項灣村、張家村、新農村,這三個村由北項灣、南項灣、張家宅、路西宅、梅園宅、小周家宅、墻內宅、北凌家宅、西沈家宅、小孫家宅等自然村組成。1951年初,經過土地改革,原凌橋鄉人民政府撤銷,分成江心、丁浜、凌橋、顧家圩四個鄉。本大隊項灣等三個村以及潘家橋、屯糧巷村組成新農小鄉。期初,屬顧家圩鄉,恰海濱鄉土改結束,乃屬新農。后行政村撤銷,改為選區,本大隊屬第五、六、七、八選區。1953-1954年開展互助合作運動,組織北項灣、墻內宅兩個互動組,南項灣三個互動組,北凌家宅四個互動組,西沈家宅四個互動組,小孫家宅互動組。在互動組的基礎上,組織民生初級社:北項灣初級社、北凌家宅初級社、新農初級社、新生初級社。1956年2月原高橋、洋涇、楊思三區合并成立上海市東郊區,原新農、潼江、青浦、海濱四個小鄉合并成立海濱鄉。1958年8月,東郊區與東昌區合并成立上海市浦東縣,全縣成立“東風”“紅旗”“五一”三個人民公社。本大隊屬于東風人民公社第四大隊一、二中隊。張家浜北為一中隊、浜南為二中隊。1956年6月,東風公社又析分為凌橋、海濱、高東、高南四個公社。本大隊屬海濱公社,定名為“新農大隊”。1960年11月,浦東縣撤銷,原東郊區與川沙縣合并為川沙縣。同年海濱公社與高橋鎮合并,更名為高橋公社。本大隊為十二個大隊之一。本大隊由“項灣”“張家”“新農”三個行政村組成,轄十一個生產隊。1979年起分為四個耕作區:一、二生產隊為一區,三、四、五生產隊為二區,九、十、十一生產隊為三區,六、七、八生產隊為四區。1984年9月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選舉產生新農村村民委員會,村委會設在江東路2200號(原草高路)。由自然村北項灣1隊,北項灣2隊,南項灣3隊,張家宅4隊,梅園宅5隊,小孫家宅6隊,沈家宅浜北7隊,沈家宅浜南8隊,凌家宅浜南9隊,凌家宅浜北10隊,小周家宅11隊組成。總人口12505人。其中:本村戶數969戶,本村人口2759人,農保人口0人,鎮保人口1105人,城保人口1654人;外來人口9746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58.00畝,糧田0.00畝,常年菜田58.00畝,林地0.00畝,魚塘0.00畝,畜禽場0.00畝。我村2012年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145.30萬元,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0.00元。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