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山西省太岳山的北麓連接晉中平原的高山丘陵之間介休市,有個山村.這就是劉家山.“金沙堡、銀義安,比不上劉家山的一半半”,這是清朝年間廣為流傳于介邑東鄉,且至今為市井鄉民耳熟能詳的一句民謠,形象地說明了介邑東鄉劉家山村張氏家族以商賈興、據資千萬,成為富甲一方,蜚聲東鄉的史實。劉家山張氏家族的富有突出表現在宅院建筑上,為晉商文化之研究留下了諸多有形實物,以青石做基為特色的宅院幾及全村,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晉商大院的不同風格。無論是高筑于“堡上”的混合型套宅,還是遍及全村的宅院屋體,均依勢而造,形成錯落有致的三個層次。所有建筑都以鑿制規整的條石做基,數以萬計的條石且并非當地之材,在當時道路交通不暢,運輸工具缺乏的年代,欲將萬余塊條石運抵地處丘陵的劉家山,絕非易事,耗資之巨,可想而知。張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建于“堡上”的兩個居住單元,即“圪洞樓院”和“新鳳院”。建于龍背、坎宅巽門合乎風水學之“吉象”,宅門前筑有碩大的蓄水、防洪之“泊池”,意在引水補氣,暗合聚財之意。長達百余米的條石路面,300年前就實現了道路硬化,通高3米、蜿蜒彎曲的“蜈蚣墻”,既是與其它建筑的空間分隔標志,更具防風沙、御盜賊之功能。圪洞樓院高大雄偉,隱設于宅門鑿空處類似擺鐘發條的彈簧,巧妙地利用了力學、聲學原理,用顫音傳聲的悠遠以達到提示叫醒效果,可謂之“民宅最早的門鈴”。新戶院門樓典雅別致,三層木雕飾件營造出“多子、多福、多壽”的意境。兩個單元的主體建筑均坐北面南筑于臺基,冬可“敞南甍、納陽日、虞析寒”,夏可“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圪洞樓院廊前鼓形磉礅柱礎碩大罕見,徑長70厘米,高達40厘米,以高浮雕手法刻有鼓錦祥云、琴棋書畫、尊鼎彝爵、萬壽盤長。過肋門進廚院,餐廳地面下筑有構造慎密嚴實、做工精致考究、具有極強隱蔽貯藏功能的“地下金庫”。新戶院外院專設有單獨屋體,精美礎石上門框青油裹漆,貓頭瓦當下檐椽雕梁畫棟,“靈騰”匾額小巧玲瓏,小屋空間專為供奉所用,墻體中央嵌筑通高1.2米土地龕,頂部和基底為精美磚雕,核心部分琉璃燒制而成。規制之巨、工藝之美、材質之特別,可謂是民居土地龕之極品。新鳳院二門書有“修齊”匾額,蘊含“修身”、“齊家”居家理念。門頭磚雕美輪美奐,尤以一組“老鼠偷葡萄”為絕。子鼠在民間有生命繁衍之意,與成串葡萄組合,隱喻婚姻美滿、男女構精、繁衍不息、多子多福的生命主題,具有獨特的精神慰籍價值。綜觀“堡上”宅院建筑群總體構思,屋體筑于龍背,負陰抱陽,坎宅巽門,挖池蓄水,補氣聚財,對住宅風水十分講究。整體布局采取南北為軸、左右對稱、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章法。一院之內北屋為尊,兩廂為次,雜院為附,院間相通,細膩的內部格局,營造出祥和協調的居住環境,與封閉高聳的威嚴外觀形成鮮明對比,呈現出“外雄內秀”的建筑風格。建筑空間的定位與組合,遵從以家族觀念為紐帶的宗法禮制秩序,尊祖敬宗、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尊卑有等、主仆有分、內外有差,不失為研究晉商文化以及北方民居的典型實物。劉家山張氏宅院毗連全村,如嵌有“凝瑞”字樣拱券大門的“保和堂”、二進院落“興盛堂”、城堡式“守古風”大門的“有余堂”、“綿世澤”大門院,同治年間拆木料修平遙城隍廟的“轉角樓院”、最早建造的第一幢院“仁壽堂”,以及祠堂、戲臺、廟建、井房等。觀音堂院內存活有一株粗達三人可環抱的楸樹,先于劉家山村而存在,有民謠“先有楸槐香,后有劉家山”為證。這株樹齡達數百年的古樹名木為介休楸樹之最,它見證了劉家山張氏家族的興衰,仍將見證劉家山村的發展與未來。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