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記得上世紀70年代前,書信來往是信息傳送特殊工具,那時在信封只要寫上寧波南鄉徐東埭某某房某某某收,書信就會正確無誤地寄送到你的家中。
按《鄞縣通志》記載,因鄞縣地理環境因素,分為東鄉、南鄉、西鄉三個區域,鄞縣隸屬于寧波府管轄,俗稱為寧波東鄉,寧波南鄉,寧波西鄉。歷史上有一句流行語:“南鄉十八埭,東鄉十八隘,西鄉十八耷,事實上確有其事,確有其地名,南鄉十八埭曰:徐東埭、周家埭、應家埭、西王埭、夾家埭、王家埭、孟家埭……。十八埭之中徐東埭為最大,這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人口素養、文化教育、農業、集市貿易、宗祠廟宇規模,有著千絲萬縷聯系,他記錄著舊時徐東埭村的輝煌歷史。
南宋后期,徐公景山之后裔永寧之子湛之定居于鄞塘鄉龍舌發跡,名曰徐東埭,地名至今永恒不變,目前已傳34世到德字輩850年歷史。
據會稽志記載:吾族徐東埭,其民勤於身,儉於家,奉祭祀,有禹之遣風焉。漢書地理志曰:吳粵之君好勇,故其民亦然,吾於著姓北平,出自伯益,佐禹敷治,過化存神,自宋時遷居龍舌。
徐東埭與后小房都屬徐姓,0發族地在村中漕頭,龍舌灣、漕頭往東是徐東埭,漕頭往西為后小房,后小房是0某代小兒子居住地,后小房名字由此而來,徐東埭村村民有91個姓,此徐姓為主,目前戶口在冊徐姓人數678人,云龍鎮徐姓人數最多,而徐東埭村徐姓人數列全縣各村徐姓人口之首。
徐東埭村地處平原稻區,世代以農耕為主,據大房派族譜記載,0勤勞加節儉,置田之風盛行,到1930年,東到山港潭(橫溪鎮櫟斜丁灣),南至荷花橋的童家漕,西至麗水鄉(姜山鎮),北至下庵普濟寺,都有徐東埭村土地足跡,當時全村土地面積達3800余畝,這數字里面,相當一部分是祭祀田(大家田),有祠堂宗田,有堂房宗田,徐東埭有二個祠堂,徐東埭祠堂(東海名宗),后小房祠堂,全村有82房族(墻門)習稱八二房,從墻門數量來看我想沒那么多墻門的房吧?就象現在的公交線路計數而已,祭祀田(大家田)是出租于無土地農民種植的,在每年陰歷年底,族里宗長派人去收取祖谷,以供祠堂宗日常開支和購置土地及資產,堂房里要數后小房老屋房,新屋房,土地最多,是最富有房族。
在明嘉靖,隆慶年間,太公購置櫟斜岙山至陳家岙山林,面積1200畝,加上原來楊氏太婆隨嫁山250余畝,共計山林面積近1500畝,對平原地區來說,有田有山,在平原地區可謂首屈一指,據村里老年人說:“太公置山育林,為下一代提供生計和收入,每縫農閑季節,村民上山砍柴,有走陸路上山的,回來時需挑柴擔回家,“費力”。一般走水路由7至8個人共用一條船,在早上3點鐘出發,船一直可到橫溪櫟斜村上岸,過櫟斜水庫后上山,挑一擔柴回到家里,已是下午1點鐘,整個過程要付出多少勞力,多少汗水。但在經濟不發達年代來說,村民說“值得”,真是“沖擔二頭尖,撥出可現鋼細”,既補貼家用又可作燃料。
早在500年前,村里已經有了菜市場雛形,逐步形成了老街菜場,舊時稱東安晨市,位于東安橋北側,傍河寬4米,長百余米農歷逢雙日市(甲村逢單日市)寧波有句順口溜:“甲村徐東埭,屙團烤芋艿”。如果你行走于上海,寧波的地區,年長的得知你是徐東埭村人,人家都會說出了這句順口溜,集市形成帶來了商機店輔,沿街店鋪鱗次櫛比,南貨店、鮮咸貨店、豆腐店、源豐布店、棺材店等等,占地四畝當店,可謂生意興隆,特別是雙日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把百米老街擠得水泄不通,集市影響,使村民的經商意識強烈,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前遷居寧波、上海、南京、杭州、北京及國外等地徐姓人數有1200余人,單是后小房河南原糧站東邊,原稱老屋墻門,新屋墻門里80%戶都在上海、杭州經商做生意,鄉下的老房子基本上鎖關門。
東安橋南側的航船埠頭,停泊著木制航船,清晨的螺號聲時而把人們驚醒,他每天往返于村與寧波之間,是舊時的水上交通工具。
祖先歷來重視文化教育,早在明清年間,個人私塾已經興起,位于東安橋畔的古槐書屋,正三間朝南,聘請老先生傳教,多時有學生十幾人。清晨,朗朗讀書聲此起彼伏,響徹整個古槐書屋,引得窮家子弟涉足探望,由于社會因素,昔不如今哪,窮人家哪有讀書的機會,有詩為證:“讀書堂上午陰清,佳氣蔥蔥擁百城,三月韶華爭拳子,十年培養付先生。”
風月古亭座落于漕頭南,每逢陽春三月,楊柳依依,花香鳥語季節,有多少文人雅士聚集在亭中把酒臨風,作詩呤對:
空中風月本無私,想見尚書對客時。
七字清談千古在,一亭舊跡六朝遣。(扎自族譜)
恰似其份表達了詩人情懷,一首首西寧夕照,愛日草堂,凰山朝敦,金峨晚霞,東安晨市,曲堤煙柳,龍舌丹楓,沙田翠柏,絕美詩句把徐東埭村點綴得世外桃園,人間天堂。
上世紀二十年代,有五四運動影響,徐東埭宗族理事會,開辦“養正學堂”。1925年學堂改稱徐東埭顯承小學,為了培養學生的學識質量,徐氏宗族理事會十分重視師資力量,校長張德嘉先生改革教育內容,把新文化灌輸到每個學生的知識中。校長徐紹榜先生是報社特約記者,教導學生有方,倡導作文寫作,要貼進人民生活,解放后任教蔡攸庚老師,系黃埔軍校畢業生,主教語文、體育、地理課,可僅用一分鐘時間用粉筆在黑板上描繪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正確無誤,堪稱一絕,在體育課上,“立正”二字,宏亮雷鳴般聲音,哪怕你是最頑皮的學生也被震懾得畢恭畢敬地站立在那里。校長朱祖康在學校開設學前珠心算班,促使學生思維活躍,在區、市、省歷屆珠心算大賽中,都獲得一、二、三等獎,并參加了“海峽兩岸珠心算通信賽”,獲獎文化素質提高,培養了村民,提高村民民族精神,在杭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涌現了象徐大剛的戰地記者,跟隨-等中央-出沒于戰火紛飛戰場上,解放后多次跟隨毛澤東、-隨訪歐洲各國,早年從事革命事業徐嬰同志,帶領村內知識分子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9月加入中國0,皖南事變后,由于通不過國民反動派的-線,輾轉在浙東、浙西革0據地,任村中隊政治指導員和支部書記,后來由于壞人告密被捕,任憑敵人威嚇,利誘,木棍老虎凳酷刑無法從他口中吐出一個字,體現一個0員大義凜然,最后敵人用刺刀剖開胸腹,取出心肝,犧牲時年僅二十三歲,建國后,徐嬰烈士靈樞移葬在四明山革命烈士墓園內。
徐東埭祠堂正大門,上面懸掛著“東海名宗”,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鄞東南一帶頗為有名,祠堂占地面積960平方,直落三井,有前戲臺后戲臺,二側廂房設立108樽木雕人像,精工細琢,氣宇軒浩,維紗維肖。
祠堂正大門東側房是圣經殿,內藏各類經書,百余卷,祠堂正大門西側房樓上立關帝塑像供奉,祈求一方平安。樓下水龍會,俗稱平安間,水龍會人員由青壯年組成,義務參與,不計報酬,分工明確,內設正副隊長二名,掌瞄的、挑水的、掀木工的各負其責,安全間擺放著二支龍,老龍和新龍,是用人工驅動的一種救火工具,其它救火用工具世整齊有序排列二旁。一有火情,馬上鳴鑼,救火人員會一呼百應,在歷次救火中。無論是第一時間到達,還是水龍出水快慢,徐東埭水龍會名次在1—3名之內,被群眾譽為救火義勇軍。
始建于明朝1518年間棟木廟,占地面積10余畝,飛檐筒瓦,雕棟畫梁,紅墻黑瓦,氣勢宏偉,舊時與姜山佽飛廟齊名,他就是座落于徐東埭村,“廟橋江”河畔中,他是鄞南地區十八堡的宗教崇拜地。
斗轉星移,歷史在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給我村帶來了勃勃生機,三十年變化令世人矚目,三十年可謂“窗外日光彈指述,席前花影座間移”。
三十年變化對農民來說象做場夢一樣,現時村民已不再滿足于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種田已是幾個種田大戶的事,村民基本從事工業和第三產業,到目前,戶口屬于本村的民營企業有76家,其中年銷售100萬的有18家,年銷售500萬的有10家,年銷售5000萬的6家,年銷售上億元的有5家。從事第三產業人數達到210人,工業和三產業發展,帶來了經濟蓬勃發展,村民生活更加安居樂業。
每個家庭擁有電視、空調、冰箱……大型電器普及每個家庭,40%家庭擁有電腦、汽車。義務教育,我農村合作醫惠及每個家庭,社會保險保障了老年人生活,在物質文明同時,精神文明有了很大發展,電子閱欄室、老年活動室、乒乓館、籃球場相繼建立,影視歌舞,上網沖浪,旅游遠足,運動健身,過去屬于富人的娛樂項目進入尋常百姓家,目前村二委會著手搞新村建設,提高集體經濟實力,16500平方房屋建筑一期工程已經開始動工,不久將來,一座座高樓將拔地而起,新農村藍圖正在繪就,昔日徐東埭村輝煌,必將重視。
歲月悠悠,千米橫河貫穿整個村落,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徐東埭村人,千米橫河橫跨著東昇、東安、中平、西寧、西盈五座橋梁,象征著徐東埭村人祥和安寧和太平,在中國0正確領導下,隨著改革開放新農村建設開展,徐東埭村人的生活像旭日東升,富饒而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