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東市民和縣馬場垣鄉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632122200 | 身份證前6位:632122 |
長途區號:0972 | 郵政編碼:810000 |
隸屬政區:民和縣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號碼:青 | |
馬場垣鄉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 簡介 |
金星村 | 金星村基本情況:一、金星村位于馬場垣鄉西北部,湟水河南岸,與甘肅省紅古區海石灣隔河相望,是一個純回族聚居的村。全村共有4997人,1089戶同,21個自……[詳細] |
馬聚垣村 | 馬聚垣村位于青海省最東端的馬場垣鄉,湟水河南岸,與甘肅紅古區隔河相望,事以個回、漢兩民族居住的村,全村共有1276人,276戶,5個自然合作社,現有耕地……[詳細] |
團結村 | 團結村有19個合作社,居住著回、漢兩個民族785戶人家,總人口3749人,其中:漢族181戶,1015人,共有勞動力1752人,全村耕地面積3044畝,……[詳細]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馬場垣鄉,青海省海東地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轄鄉,省、縣糧油、瓜果生產基地之一。 位于縣境東北部,東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12公里。 人口1.8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46%。面積109.6平方公里。轄7個村委會。
明清時期為牧馬場,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轄下川口堡。解放初設自由鄉,后改稱馬場垣鄉,1958年與川口鎮合并成立紅旗公社,1961年分設馬場垣公社,1984年復設馬場垣鄉。
-人文經濟
馬場垣鄉是全縣經濟發展較快的鄉鎮之一。這里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海撥1782米,年平均降水量為360毫米,平均氣溫為7.9℃,無霜期190天至200天。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生長,主要農作物以冬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西瓜、桃、梨、核桃、人參果、西甜瓜、辣椒、西紅柿等。2011年來,鄉黨委政府根據縣委關于全力打造馬場垣鄉金星核心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的要求,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先后在團結村、金星等村流轉土地1200畝,大力發展人參果、西甜瓜、辣子、西紅柿、油桃等特色農業,建成溫棚達386棟,核桃育苗基地200畝,月菊、枸杞、丁香、沙柳、杏子等育苗基地500畝,韭菜生產基地100畝,番茄制種基地60畝;南瓜、西紅柿、辣椒等露天蔬菜生產基地800畝,章丘大蔥生產基地150畝,全鄉現代農業格局基本形成。同時,為全縣川水地區的農業發展起到了帶動輻射作用。-
-馬場垣遺址
馬場垣遺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場垣鄉邊墻村及村西湟水南岸第二臺地上。遺址面積64萬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積厚50-150厘米。地面散布有陶片,斷崖處暴露有灰層、灰坑,灰層與灰坑中夾有較多的雜骨、陶片。所見陶片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泥質紅陶,繪有四大圓圈、蛙形紋、方格紋、網紋等圖案的彩陶壺、彩陶罐等殘片;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的加砂陶罐、鬲及繪有回紋的彩陶罐殘片;還有少量的齊家文化與卡約文化上孫類型的陶器殘片等遺物。遺址中心部位有一三角形大坑將遺址分割成東、西、北三部分。東部靠村莊除地面散布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陶片外,并有墓葬。西部是馬廠類型時期的墓葬地,邊緣有少量的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的墓葬。遺址中部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居住區。北部偏西有一橢圓形約800平方米孤立的臺地,是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時期的居住地。
這里是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命名地,1924年被瑞典人安特生發現。
西自上川口,東至下川口,這處大臺地統稱馬場垣。安特生以邊墻村附近發現的墓葬出土陶器,用馬場垣這一統稱而命名為馬廠(場)類型。實際上遺址位在邊墻村,并非在馬場垣村。馬場垣(邊墻村)遺址面積相當大,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它不僅包含了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為主的居住遺址和葬地,還包含了辛店文化的居住遺址以及少量的齊家文化、卡約文化遺址和墓葬。此遺址原來保存完整,1992年因平整土地將西部墓地幾乎破壞無余。此遺址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馬場垣鄉區劃
632122200200 210 香水村
632122200201 220 團結村
632122200202 220 金星村
632122200203 220 翠泉村
632122200204 220 下川口村
632122200205 220 馬聚垣村
632122200206 220 磨灣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