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莘縣地處山東西部,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江北水城”聊城市內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份,全縣面積1388平方公里,轄22個鄉鎮。2008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40.4億元,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1億元,增長14%,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8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9.2億元,增長3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6.6億元,增長2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11元,分別增長13%和14.5%;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67.5億元,比年初增加13.6億元。
莘縣所在的山東省是國內最具經濟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莘縣距省會濟南僅有130公里,300公里半徑內有大中城市10多座、常駐人口1.5億多人,是國內人口集中、經濟發達、市場容量大的黃金地域,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優良的投資環境。
莘縣自然資源豐富,中原油田采油三廠坐落在縣境南部,境內已探明原油儲量10億多噸,天然氣儲量100億多立方米;地下鹽礦儲量十分豐厚,且利于開采,北部馬西自然保護區擁有10萬畝人造林海,林木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
莘縣農業基礎雄厚,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香瓜之鄉、中國雙孢菇之鄉、全國食用菌行業十佳商品基地縣、全國優質商品糧食生產基地,全縣農業向規模化、生態化、有機化方向發展,基本形成瓜、菜、菌、果、牧五大主導產業。2004年全縣瓜菜菌種植面積70萬畝,年總產200多萬噸,精品水果12萬畝,肉蛋總產15.7萬噸。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品種達到18個,種植面積30萬畝。
莘縣工業發展較快,紡織、食品、石化、玻璃、機械、熱電等產業初具規模。其中,紡織業擁有紗錠30萬枚,織機1萬臺;食品加工企業達到100多家,年加工能力20萬噸;石油加工能力30多萬噸。我縣有南北兩個規劃面積分別為15平方公里的縣級工業園區,規模不斷擴大,配套設施齊全,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莘縣東依京九鐵路,北靠濟邯鐵路、濟聊高速公路,臨商、蒙館、臨觀、齊南省道穿越縣境,交通便利。莘縣地下水資源豐富,又屬全省六大灌區—彭樓引黃灌區,年引黃河水5億立方米。同時,電力充足,通訊便捷,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
教育水平
莘縣的教育水平遠近聞名。莘縣一中和莘縣實驗高中每年都向高等學府輸送大批人才,莘縣職業中專是國家級職業中專,每年都向東南沿海地帶輸送大批優秀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自然地理
莘縣屬黃泛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海拔49.0-35.7米。西南高,東北低,南北地面坡降1/6000,東西坡降1/4000。由于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泛濫,形成了高中有洼、洼中有崗的微地貌,主要由河灘高地、沙質河槽地、緩平坡地、河間淺平洼地、河道決口扇形地等組成。
境內主要有徒駭河、馬頰河、金堤河、金線河4條自然河流和7條人工干溝,總長359.74公里。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85公里,徑流量多年平均6345萬立方米。
莘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溫度適宜,光照充足。年平均輻射量1177萬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20.5小時,日照率為55%。多年平均氣溫13.2 ℃,一月份平均氣溫-6.6 ℃,極端最低氣溫-22.7 ℃。日平均氣溫≥0℃的平均持續天數為294天,活動積溫4993.5℃;≥10℃的平均持續天數為208天,活動積溫4464.3;≥20℃的平均持續天數為119天,活動積溫3006℃。無霜期平均為119天,年平均降水量551.5毫米,多集中在6、7、8月份,對農作物生長非常有利。
土地資源
全縣可利用土地面積213萬畝,其中已開發利用的207萬畝,占97%;未開發利用的6萬畝,占3%。按土壤表層質地分,壤質土占82.4%,是發展農業生產的理想土壤。水資源。總量46520萬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多年平均為20471萬立方米,過境河流水量多年平均為26049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為21559萬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13458萬立方米,客水資源8101萬立方米。地表水占水資源總量的56%,可利用率為31%。地下水占水資源總量的44%,可利用率為65.7%。
水資源
總量46520萬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多年平均為20471萬立方米,過境河流水量多年平均為26049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為21559萬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13458萬立方米,客水資源8101萬立方米。地表水占水資源總量的56%,可利用率為31%。地下水占水資源總量的44%,可利用率為65.7%。
生物資源
糧油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20多種;瓜菜作物有香瓜、雙孢菇、韭菜、白菜、蘿卜、大蒜、大蔥、西瓜等120多種。果樹有蘋果、梨、桃、棗、杏、柿等10多種。用材林有楊、柳、槐、桐等近20種。家禽家畜主要有雞、鴿、豬、羊、牛、馬、驢、騾等10多種;魚類和水生植物有鯉、鯽、草魚、蝦、藕、荸薺等30種。其他有各種花卉、飼草和藥材130多種。
油氣鹽資源
初步探明,境內石油儲量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10億多立方米,鹽礦儲量300多億噸。
歷史沿革
唐虞三代屬兗州之域,春秋時為衛國莘邑。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國,分為36郡,時屬東郡,始置陽平縣。后齊改為樂平縣。后周設莘亭縣。586年(隋開皇六年)復稱陽平縣。588年改稱清邑。606年(隋大業二年)始稱莘縣至今。宋代先后屬河北東路大名府和中書省南部東昌路。明代屬東昌府。
春秋時期:莘縣屬衛國,
戰國時期,莘縣改屬魏國
秦行郡縣制,屬東郡。
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并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是時,莘縣屬兗州部東郡,
三國襲漢制,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晉朝仍為州、郡、縣3級制,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后魏,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齊周,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隋初廢郡存州,莘縣屬魏州武陽郡
唐朝,州郡之上增設道,始分全國為10道,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改為15道。是時,莘縣河北道魏州魏郡。,
宋初,廢道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是時,莘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
遼、金承宋制,分其所轄治的北方為19個路。莘縣屬大名路大名府。
元代,全國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下設路、州、縣。是時,莘縣屬東昌路總管府;隸山東省。
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廢路存府、州,全國分統于15個布政司,亦稱15個省。是時,莘縣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
清代通稱為省,全國初為18個行省,后增至22個行省,省下為府、縣兩級。是時,隸山東省。莘縣屬東昌府。
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間,域境建置無大變化。
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屬濟西道,1914年改屬東臨道。1928年廢道,直屬山東省。1936年,全省下設12個行政區,區設行督察專員公署。莘縣屬魯西北為第六區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生至1938年,莘縣成為淪陷區。抗日戰爭爆發,0領導下的縣、專區抗日民主政權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魯西北行政委員會成立。1940年4月,成立魯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設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4個專署。是時,莘縣屬魯西北專屬。
1941年6月,0中央北方局決定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并,成立新的冀魯豫行署,轄7個專署,原魯西行署的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為第一、二、三、四專署,原冀魯豫行署的轄區為第五、六、七專署。是時,莘縣屬第三專署, 1943年,原冀魯豫行署第三專署與冀南行署第七專署合并為冀魯豫行署第七專署。是時,莘縣屬之。
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魯豫行署合并為新的冀魯豫行署。
1945年9月,0中央決定撤銷北方局,建立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個中央分局,同時恢復冀魯豫、冀南兩區行署,冀魯豫行署轄8個專署,莘縣屬冀南行署第一專署。
1947-1948年8月,莘縣冀南行署第一專屬。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屬平原省。莘縣隸屬該區。
1949年至1952年屬平原省聊城地區。1958年底撤銷莘縣建制,屬地劃歸范縣、冠縣。1961年7月1日復置莘縣。1964年后金堤以北之范縣屬地全部劃歸莘縣。現在的莘縣版圖實際上包括了歷史上莘縣、朝城縣、觀城縣的全部和范縣、濮縣的一部分。
經濟概況
“十五”期間,縣委、縣政府團結依靠全縣人民,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解放思想,干事創業,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全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成就,經濟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過去的五年,是經濟加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五年。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80.9億元,比2000年增加43.8億元,年均增長16.9%;人均生產總值1012美元,年均增長16.2%;三次產業比例由2000年的47.5∶26.8∶25.7調整到29∶45∶26,二三產業增長18.5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1.4億元,同口徑年均增長9.4%。
過去的五年,是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的五年。加強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加快推進城鎮化,縣城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城鎮化水平由20%提高到30%。五年累計完成城建投資14.5億元,其中縣城區8億元。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2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9.56萬人,全縣在外務工人員保有量17萬人。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66元,比2000年增加1292元,年均增長10.2%;城鄉居民儲蓄余額36.5億元,年均增長1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4億元,年均增長22.5%。2005年,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達到26平方米,農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達到29平方米,分別比2000年增加3平方米和4平方米;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4.8萬戶,年均增長58%。
過去的五年,是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全面進步的五年。市場取向改革穩步推進,招商引資成果顯著,外經外貿實現新的突破,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綠色莘縣、平安莘縣、誠信莘縣、文明莘縣、和諧莘縣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全縣政治安定,社會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行政區劃
莘縣地處山東西部,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
Shen Xian
0635
371522
252400
城關鎮
莘縣轄4個街道:莘亭街道、莘州、燕塔街道、東魯街道、13個鎮:張魯回族鎮、朝城鎮、觀城鎮、古城鎮、大張家鎮、古云鎮、十八里鋪鎮、燕店鎮、董杜莊鎮、王奉鎮、櫻桃園鎮、河店鎮、妹冢鎮、7個鄉:魏莊鄉、大王寨鄉、俎店鄉、張寨鄉、徐莊鄉、王莊集鄉、柿子園鄉,1153個行政村。
風景名勝
馬陵道古戰場位于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鄉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里,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無一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后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當年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伏兵于馬陵道旁,一舉打敗了驕縱的魏兵,魏軍主將龐涓-。
馬本齋烈士陵園,位于張魯鎮南2華里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后,安葬于此。陵園由紅磚花墻圍合,坐北朝南,占地10畝,四周磚墻閉合,主體由園門、碑亭、烈士墓和紀念堂組成。門額“馬本齋烈士陵園”有漢、回兩種文字,漢字為正字,由烈士之子馬國超書;阿拉伯文為配字,由原回民支隊教長蔡永清阿訇書。碑亭呈六角形,高14米,占地64平方米,單檐結構,琉璃瓦覆頂,亭中立有烈士紀念碑。紀念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兩側掛著毛澤東、-、-等的挽聯。陵園融合中國古代建筑和阿拉伯建筑風格于一體,莊重、典雅、肅穆。
燕塔位于莘縣城內,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為樓閣式十三層平面八角型磚塔,塔底層東西長23米,南北長22米,高40多米。塔有四門,入北門可攀至頂部,南門內有一尊石雕女神像。塔內藏有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個精致的小銀塔和一具石函(棺)。小銀塔用銀質薄片砸合而成,造型優美,玲瓏剔透。石函內有水,水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水內有舍利子。巍峨雄偉的燕塔,歷史上多被用作軍事瞭望臺。
十字坡位于莘縣和河南省范縣交界處, 相傳是《水滸傳》中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開店、結交江湖好漢的地方。據說,孫二娘娘家在櫻桃園,婆家住在現在的張青營。十字坡、櫻桃園、張青營三足鼎立,相距不遠。幾百年來,民間藝人在這一帶串鄉演出,都忌諱說唱《武松打店》以及《水滸》中有關孫二娘賣“人肉包子”的故事。十字坡有一座大橋,站在橋頭,可以飽覽金堤河上的秀麗景色。
孔廟(即文廟,是尊祀孔子的地方)位于莘縣城內,歷史悠久,并于1990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西北烈士陵園
聊城市境內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亦名丈八烈士陵園位于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始建于1945年。占地面積約6公頃,南北長740米,東西寬170米。陵園坐北朝南,主要有門樓、紀念塔、紀念室、烈士墓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筑,1957年重建。紀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筑面積100平方米。第二層塔壁鑲嵌著8面石碑,刻有當時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人書寫的碑文和為革命犧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錄、烈士傳略。塔北為3間烈士紀念室,室中懸掛著毛澤東、-、-等親書的挽聯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跡。園中北首是魯西北全體黨政軍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張炳元、史欽琛等烈士墓23座。
歷史文化
莘縣地近中原,歷史上溝壑縱橫,交通便利,物產豐富,為兵家王侯“逐鹿”,“問鼎”必爭之地,發生在中原地帶的重大戰事,境內或作主戰場,或被裹挾其中。戰國時期的孫臏與龐涓馬陵之戰,三國時期曹操,臧洪等東武陽(今朝城)之戰,十六國時期趙王石勒與晉將茍睎陽平(今莘城)之戰,五代時期晉王李克用與梁將劉郇莘縣之戰以及清代愉林軍,邱莘教反清起義等著名戰役戰斗均發生在境內。
莘縣民樸風淳、物華天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出將入相之士,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經國緯世之才。他們順時勢、博風雨,在歷史的舞臺上演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被列入國史的祖籍或客籍莘縣(包括原朝城縣、觀城縣)人物即有30多人。唐高祖時右相劉祥道、唐高宗時宰相劉景先、唐文宗時宰相路隋、宋真宗時宰相畢士安、王旦等,以及北魏都官尚書竇謹、度支尚書李彪、北宋兵部尚書王素、刑部尚書王古、吏部尚書-與明代兵部尚書江東被后人稱為“五相六尚書”。著名武將有曹操麾下右將軍樂進、孫權麾下右將軍潘璋、北宋上將軍譚延美、清代貴州大定總兵李世威等。北魏出入禁中的名醫王顯、南宋四出金國不辱使命的外交家王倫、西晉著名術士步熊等,皆身懷絕技,名噪一時。宋至清,境內學子科場連捷,群星燦爛。元代狀元山琮獨占鰲頭;僅明清兩代,境內就涌現出進士49人、文武舉人234人。民國時期,雖逢戰亂,仍有莘縣籍學子出入北大,留學美日,成為著名的學者、教授。此外,伊尹、孫臏、曹操、裴秀、郎茂、魏征、李存勖等等,都曾托跡境內,或耕,或戰,或官,或隱,最終為帝為相,名流千古。
解放后,在生產和建設戰線上,莘縣英模層出。早在1945年,張魯的馬秉謙、觀城的李守誠、朝城的白凌霄就榮獲冀魯豫邊區“一等勞動英雄”稱號;1947年,中牟疃的劉雪萊和劉莊的劉海仙因掃盲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曾廣福獲得“農業勞動模范”稱號;其后,李文海、李長生分別被評為全國農業水利和供銷先進工作者;1959年,吳海明被評為全國工業先進工作者;1959年――1987年,范秀蘭、劉墨菊、王玉蘭、路林英、劉秀芝、齊秀珍、賈廣愛、李秀平、徐秀冬、楮煥菊等先后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或優秀教育工作者;受到省級以上弊表彰的英模人物數以百計。
山東北派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李岱江、多次獲世界金獎的青年雜技表演藝術家鄧保金、乒乓球世界冠軍劉偉、體育教授張思溫以及1927年在美國獲得電力博士學位的李繼德和1964年在美國獲得物理博士學位的王作彬等在國內外政績業績顯著的莘縣籍人士總數達千人之多。“當代保爾”張海迪成長于莘縣,成名于莘縣;“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莘縣任0縣委副書記達4年之久;-、-、趙健民、-、段君毅、-、陳賡、黎玉、-、黃敬、楊勇、李聚奎、曾思玉、潘復生等黨政軍領導人都曾在境內工作、戰斗或視察過,給莘縣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莘社會事業全面發展。2006年全縣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33.3%,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9.1%,引進各類中高級人才470多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了新的增強,廣慶集團塑編袋被評為山東名牌產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幼兒教育發展加快,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連續7年居全市首位,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和效益不斷擴大。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85%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7個百分點。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逐步完善,12個農村中心中小學改擴建項目全部完工。改建鄉鎮衛生院7所,新建村級衛生服務站39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成效良好。加強公共衛生“兩個體系”建設,縣醫院傳染病分院投入使用,縣疾控中心達到省級標準。高度重視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各項指標均保持在正常范圍內,順利通過省市檢查驗收。廣泛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文化事業健康發展。
地方特產
雙孢菇又名白蘑菇,富含多種氨基酸,常食之可延年益壽。莘縣是“中國雙孢菇之鄉”,“莘綠”牌雙孢菇是該縣的主要食用菌品種,種植面積達1000萬平方米。
香瓜又名硬皮甜瓜,原產非洲和亞洲熱帶地區,是當今世界發達國家最流行的水果,也是農業部向全國推廣種植的兩大果品之一。此瓜外形美觀,香甜可口,老少皆宜,營養豐富,是招待貴賓和饋贈親朋之上品。莘縣是“中國香瓜之鄉”,香瓜的主要品種有金蜜、翠蜜、蜜世界、美玉、白洛托等十幾個品種。目前莘縣香瓜暢銷上海、天津、沈陽等20多個大中城市,以其優良的品質,深受顧客青睞。
莘縣是魯西黃牛的主要產地。此牛體大肥壯,出肉率高,既可使役,又可肉食。該牛體重一般在500公斤左右,大者可達700公斤,牛肉細嫩鮮美,營養豐富;牛皮板壯,毛短,平整,呈肉紅色,是制革的上乘原料。該縣產黃牛、牛肉、牛皮及成品革多用于出口,深受國內外客戶歡迎。
全國與莘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