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即墨市移風店鎮大藍家莊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0282117 | 身份證前6位:370282 |
長途區號:0532 | 郵政編碼:266000 |
隸屬政區:移風店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B | |
大藍家莊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大藍家莊村
村莊由來 在太祉莊西北4.5公里處。據此村《楊氏族譜》載:明萬歷時(1573-1619),有宮、孫、馬、張等姓來此地定居,佃種藍家的莊田,稱藍家莊。1958年因當時段泊嵐公社有兩個藍家莊,此村改稱大藍家莊。同治《即墨縣志》標作藍家屯。
政區人口 2006年該村有360戶,1148人,其中勞動力人數為608人。有耕地面積3019畝。
經濟發展 全村經濟總收入基本情況:1949年 3萬元,1978年24.8萬元,2003年785萬元,人均收入4026元。經濟總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1949年,村民主要種植小麥、地瓜、高梁、谷子等作物,畝產30公斤,全村年經濟收入3萬元。土地改革以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糧食產量逐年增長。1966-1984年,該村加大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引入大沽河水澆地,增加了灌溉面積,農業機械化水平也有所提高,全村機械總動力達428馬力。198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9萬元,人均收入502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種植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大蘭家莊村充分利用土地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引進優良品種,發展經濟作物,實行科學種田。自1985年起,每年種植西瓜600余畝,種植花生1000余畝。1999年建設蔬菜大棚13個。2001年村規劃3個養殖區,發展養豬專業戶14戶,年出欄生豬2800頭;飼養蛋雞專業戶3戶,存養量10000只;建成肉雞養殖場2個,存養量2萬只,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該村陸續購進各種運輸車200余輛,從事運輸業的有70余人。從事飲食、商品批發的達21戶,從業人員50余人。外出從事二、三產業的有120余人,戶均增收1000余元。另外還發展私營企業1戶。二、三產業已成為該村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新中國建立前,該村文化教育落后,絕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總人數的80%。新中國成立后,村里成立了夜校和掃肓班,村民得到了學習的機會,不少人從此脫盲。1972年,村投資2萬余元建立大藍家莊村小學,有教室18間,招收學生200余人。1981年,又投資2萬余元擴建教室12間,占地總面積6畝,可容納學生300余人。同時附設幼兒園1處,可容納幼兒40余人。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均達100%。到2003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78人。
1949年前,村民文化娛樂生活極為貧乏。解放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娛樂要求越來越迫切。1963年,該村根據群眾的要求成立戲班,小戲班通過各種形式排演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豐富和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醫療衛生,建國前,該村沒有診所,醫療條件非常落后。1966年該村先后派出多人學習醫療知識,1969年成立衛生室,有醫務人員3名。2000年成立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療設施和醫療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村民有病就醫難的問題初步得到了解決。
人民生活,1949年村民人均糧食215斤,人均收入30元。1958年人均糧食267公斤。1960--1962年,遭受自然災害,村民生活極其貧苦。1984年人均口糧250公斤,人均收入502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人均收入達到4026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村民住房條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前村民住房多為土墻草披,人均住房面積8平方米。到1979年,村民住房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人均住房面積提高到26平方米。2003年全村擁有機動車輛326輛、彩電310臺、洗衣機85臺、冰箱60臺、電話300余部,電話普及率達90%。
村莊建設,1949年村內街道不整齊,沒有合理規劃。解放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村集體經濟迅速發展壯大。1987——1989年,村投資6萬余元,建村委辦公室,5條街都砌排水溝,并進行了綠化。自1979年開始,全村實行統一規劃,村民新建住房450棟。從1994年起,對進村路和大小街道進行整平墊沙,并按排專人管理,改善了村內外的環境。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