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面積6427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2004年)。
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泰康鎮。郵編:166200。代碼:230624。區號:0459。拼音:Du'erbote Mengguzu Zizhixian。
行政區劃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轄4個鎮、7個鄉:泰康鎮、胡吉吐莫鎮、煙筒屯鎮、他拉哈鎮、一心鄉、克爾臺鄉、白音諾勒鄉、敖林西伯鄉、巴彥查干鄉、腰新鄉、江灣鄉。共有4個居委會、82個村委會。
泰康鎮 轄4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東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幸福村、萬丈村、五一村、八一村)。
胡吉吐莫鎮 轄6個村委會(胡吉吐莫村、好田格勒村、泊泊里村、東吐莫村、掃力毛德村、賽罕他拉村)。
煙筒屯鎮 轄10個村委會(三合村、合光村、新發村、廣勝村、東升村、東崗子村、土城子村、當奈村、新合村、南陽村)。
他拉哈鎮 轄10個村委會(山灣子村、安平村、九家子村、治平村、興平村、慶平村、康平村、布拉和村、六家子村、永升村)。
一心鄉 轄8個村委會(一心村、勇敢村、永勝村、民主村、前進村、前鋒村、團結村、勝利村)。
克爾臺鄉 轄9個村委會(克爾臺村、前伍代村、官爾屯村、扎郎格村、西新村、烏諾村、波布代村、煙屯村、太平莊村)。
白音諾勒鄉 轄9個村委會(他拉紅村、合發村、南崗村、白音諾勒村、長合村、溫德溝村、二龍山村、九河村、巴哈西伯村)。
敖林西伯鄉 轄9個村委會(好利保村、杏樹崗村、好爾陶村、敖林西伯村、諾爾村、四家子村、布木格村、新興村、永發村)。
巴彥查干鄉 轄7個村委會(綽爾村、巴彥他拉村、永珍王府新村、和南村、和平村、大廟村、太和村)。
腰新鄉 轄8個村委會(中新村、巴彥村、好爾村、興隆村、前新村、后新村、翻身村、勝利村)。
江灣鄉 轄2個村委會(九扇門村、江灣村)。
(居委會行政村名錄由根據“大慶市代碼”整理,估計為2004年資料)
歷史沿革
杜爾伯特,蒙古語,意為“四”。據《蒙古秘史》載,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爾根之兄道蛙鎖呼爾有4個兒子,被稱為杜爾伯特氏,世代相因,游牧于嫩江兩岸,成為杜爾伯特部。清初,1648年(清順治五年),將杜爾伯特部改設杜爾伯特旗,隸屬哲里木盟。清末, 1906年2月(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將杜爾伯特荒段靠近中東鐵路安達站一帶劃歸安達廳。同年10月,于多耐站(今東吐莫東南)設置杜爾伯特沿江荒務行局,開始出放時、和、年、豐四段荒地,后為泰來設治局轄地;1927年4月設置泰康設治局,又新放民、康、物、阜四段。實行旗縣分治。中華民國時期,杜爾伯特旗隸屬黑龍江省管轄。東北淪陷后,1933年10月 1日,將泰康設治局改為泰康縣。隸屬黑龍江省。1934年12月,劃歸龍江省管轄。1940年5月,撤銷泰康縣,并入杜爾伯特旗,偽旗公署遷至泰康街(今泰康鎮)。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杜爾伯特旗劃歸嫩江省管轄。1946年4月,旗、縣分設,泰康縣政府駐泰康鎮;杜爾伯特旗政府駐巴彥查干(王府)。縣、旗均隸于嫩南行政區。同年5月,改由嫩江省管轄;8月2日,撤銷泰康縣,并入杜爾伯特旗,旗政府駐泰康鎮。1947年2月至9月,隸屬黑嫩聯合省第四專區,黑嫩聯合省分開后,仍隸屬嫩江省。1949年5月,撤銷嫩江省,劃歸黑龍江省管轄。1954年8月,改屬新設之嫩江專區。1956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杜爾伯特旗,設置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自治縣人民委員會仍駐泰康鎮。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專區曾一度撤銷時,改由齊齊哈爾市領導。1984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準,劃歸齊齊哈爾市領導。1992年8月21日,國務院批準,劃歸大慶市領導;省政府于9月26日下發通知,從12月 1日起變更隸屬關系。
1992年,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位于黑龍江省西部,嫩江下游東岸。西鄰泰來縣,西南與吉林省鎮賚縣隔江相望,南與肇源縣毗鄰,東靠大慶市,北與齊齊哈爾市、林甸縣接壤。全縣總面積6003平方公里。全縣共轄11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23.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74萬人;蒙古族人口4.28萬人,滿族、回族等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約4700人,其余為漢族人口。縣政府駐地泰康鎮。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泰康縣 位于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境北部。中華民國時期設治,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 1927年4月28日,黑龍江省長公署發布訓令,于“泰來縣東境杜旗時、和、年、豐暨新展之民、康、物、阜八段內,設立泰康設治局,委任馬汝郲為設治員。……定于本年5月1日為該局實行開辦日期,暫借小蒿子站清理時、和、年、豐四段荒務辦公室辦公。”隸屬龍江道。同年11月14日,省長公署決定,將安達縣屬之-甸子站以西一帶劃歸泰康設治局管轄。1929年2月,省長公署又令,將鐵道以西林甸縣各地及小蒿子街一并劃歸泰康設治局,同時將泰康設治局改由黑龍江省直轄。東北淪陷后,1933年10月1日,按偽民政部規定,將泰康設治局改為泰康縣,縣署駐小蒿子站(今泰康鎮)。隸屬黑龍江省管轄。 據《滿洲地名考》載:縣之區域由時、和、年、豐四段及民、康、物、阜四段構成,前四段為了和泰來縣分開用了“泰”字,預定在后四段的康字段修筑縣城,遂取名泰康縣。1934年12月,改隸龍江省。后因“縣小人少”,于1940年5月將泰康縣并入杜爾伯特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4月,恢復泰康縣,縣政府駐泰康站,隸屬嫩南行政區,同年5月改由嫩江省管轄;8月2日撤銷泰康縣,并入杜爾伯特旗。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原為泰康縣。泰康名稱的由來,是因此地由時、和、年、豐四段與民、康、物、阜四段組成。前四段是從泰米縣劃出,故取泰字。又因城址筑于后四段的康字段,放取康字。命名為泰康。杜爾伯特為蒙古科爾沁十旗之一。
此地金屬蒲南路;明屬福余衛,清初設杜爾伯特旗。此地居住著蒙古、漢、回、滿、朝鮮、達斡爾、鄂溫克等族.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泰康設治局,隸屬黑龍江省。日偽大同二年(1932年)設縣公署,隸屬于黑龍江省,為了類具。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劃東北為十四省,泰康縣與杜爾伯特旗同時存在,隸屬于龍江省。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取消了偽龍江省,泰康縣與杜爾伯特旗均劃屬嫩江省。全國解放后,劃東北為三省,此地又劃屬黑龍江省所轄。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建立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后撤銷泰康縣。
2000年,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轄4個鎮、7個鄉。總人口22053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為: 泰康鎮 53439 胡吉吐莫鎮 10120 煙筒屯鎮 20365 他拉哈鎮 19207 一心鄉 22184 克爾臺鄉 14067 白音諾勒鄉 15790 敖林西伯鄉 15277 巴彥查干鄉 14890 腰新鄉 20155 江灣鄉 9589 綠色草原牧場虛擬鄉 544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轄4個鎮、7個鄉:泰康鎮、煙筒屯鎮、胡吉吐莫鎮、他拉哈鎮,江彎鄉、一心鄉、克爾臺鄉、白音諾勒鄉、腰新鄉、巴彥查干鄉、敖林西伯鄉。面積6054平方千米。將135個行政村調整為82個。
全國與杜爾伯特蒙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