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縣北莊鎮營房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110228114 | 身份證前6位:110228 |
長途區號:010 | 郵政編碼:101500 |
隸屬政區:北莊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京 | |
營房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營房村
營房村位于北莊鎮東北部,棒槌山西麓谷地,與河北省興隆縣交界,西南距縣政府34.5公里。轄營房、點兵臺、葡萄峪三個自然村。全村共有114戶,312口人,村域總面積5.17平方公里。通鎮級公路,交通便利。
營房村整個村莊處于狹長的山谷地帶,四周高山險峻,林木茂密,正東方向與興隆交界的各個山峰呈塔狀,夏季云霧繚繞,山谷內鳥啼婉轉,各種野花爭相斗艷,置身其中,猶入“世外桃源”。大黃巖河由東北向西南,從營房村潺潺而過,匯入清水河,流入密云水庫,雖水量不大,但山泉終年涓流不息,小黃巖口長城的烽火臺高高聳立在山巔上,在晚霞的映襯下滄桑壯麗。
2006年,營房村加大投資力度,硬化三個自然村的主街道8000平方米,安裝路燈60盞;對全村實施自來水及有線電視入戶改造,并改建環保節能水沖式廁所100戶,搭建節能吊炕40鋪,安裝太陽能熱水器60戶;完成了村內健身園一處,安裝健身器材14件,為村民健身娛樂提供了休閑場所;建村級醫療室6間,為村民辦理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達到95%;為改善村容村貌,建進村牌樓3座,建象征營房村奮發向上的雕塑1座;投資20萬元,在《人民日報》的大力支持下,于7月20日建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長廊,設立宣傳展板10塊,宣傳牌13塊,以詳盡的資料,圖文并茂地介紹了營房村的基本情況、歷史典故、自然風光、民風民俗、法律法規、新農村建設等情況,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當年實現人均純收入6000多元,被評為市級文明生態村。
營房
營房所在位置為小黃巖河口,是北京通往河北的一個重要關口,明、清時期都曾在這里設營駐軍。在漫長的歲月里,軍營逐漸演變為村落,營房之名也由此而來。
現如今,在小黃巖河口的山脊上,古長城遺跡依然歷歷在目。這是明代為抵御外族入侵而修建的。據了解,明萬歷年間的營房修有城門,東山建有木樓,稱后樓,又名軍樓,約有30多間房屋。木樓對面建有關公廟,內有關公銅像,手持青龍偃月刀,廟墻上繪三國故事,廟前有亭,廟后有四棵大松樹,清代此處成為通往東陵的要道,在此設駐守衙門,駐守官兵一百多人。慈禧太后去東陵曾多次從此經過。守護東陵的-每年都派人前來視察。至今在營房村還有清代駐軍的后裔,程連元是其中最大者,現年76歲。
由于營房村舊址年代久遠,加之汛期交通不便,于1984年遷至現址,原址在靠近小黃巖河口一個較低矮平坦的山梁上。
葡萄峪
葡萄峪是營房村所轄三個自然村中農戶最少的村莊。棒槌山下的山谷多野生葡萄,故稱葡萄峪。葡萄峪村因地處葡萄峪山谷西端的入口處而得名。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發洪水,谷中野葡萄被大量沖毀,所幸村莊未受損。
葡萄峪也是營房村風景最秀美的山谷。這里以野生林為主,地形獨特,主谷兩翼溝梁縱橫,山勢雄峻,峰巒奇險,巖石多姿。“象鼻山”、“雙乳峰”……形態逼真;“刺猬抱瓜”、“猴子觀月”……栩栩如生。谷內植被豐富,林木蔥郁,春夏翠如碧玉,深秋遍山披金,鳥鳴如歌,空氣清新,人民日報社老年休閑服務基地就建在這神清氣爽、調理身心的好地方。
點兵臺
點兵臺位于營房村西北,大黃巖河口北岸。相傳北宋年間,為抵御遼國入侵,楊家將曾率宋軍在大黃巖河口一帶,安營扎寨駐守邊關。在村內有一座寬闊平坦的山梁,面積約五十多畝,宋軍每天都要到這里操練兵馬,后人便將這座山梁稱為點兵臺。緊靠點兵臺的村莊也因此被稱為點兵臺村了。
到點兵臺操練的官兵,常把盔甲、戰袍掛在途經的一座山嶺上,故后人將此山嶺稱為掛甲嶺。關于掛甲嶺還有一段神話傳說呢。明代初年,有人傳言,掛甲嶺是一道龍脈,將來這個地方可能會出皇帝。朱元璋聽說后,便派劉伯溫前來視察。劉伯溫為斬斷龍脈,便用劍劈開此山,于是在山嶺的中部至今留下了一道豁口。(楊小峰 宗倩 朱剛/文)
全國與營房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