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林坂村在梅山鎮政府駐地西部偏北5公里處(蕓美大橋西畔),東至(晉江東溪)新蘭水電至蕓美橋下游,西至覆船山——金淘溪與東溪江合處,南與蕓塘村相鄰,北至蕓(美)山(美)公路兩沿至東垵交界處,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省道307線從蕓美橋西畔穿越村中部至林板格分南北二線,南通金淘、北經碼頭至詩山匯合通永春、三明,每20分鐘有泉(州)永(春)線來往班車通過境內、交通十分方便。林坂村因地處覆船山下,故名璞山(原名林板)。宋至清(公元960元1911年)林板屬懷德鄉民壽里十六都。民國年間隸屬林坂鄉林坂保,解放初曾與鄰村甌塘合村,后被改成璞山村(西靠覆船山雅稱璞山)。1952年之后梅峰、蕓塘、林坂合成一個鄉,取首尾二字稱“梅坂”鄉。1958年與蕓塘大隊合為梅坂大隊,1959年與蕓塘拆開自立為璞山大隊,1984年改為璞山村委會,2008年又恢復原名林坂村委會。據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林坂林氏族譜載;林坂肇基祖謙達公,宋末元初時任漳州稅監,不忍外族苛政而隱入南安林坂定居,以后繁衍林坂、大口、內柯、外柯(后二村屬碼頭鎮金中村)至今700余年,現海內外已傳承12000多人。林坂村現有的村落有湖內、許厝、大口、德美、頂山、后厝、后新厝、牛路溝、竹圍、土樓等自然村,現在全村600多戶2300人口,均為林姓。林板,從字-屬山坡地,解放前這里70%屬旱地,水田不足30%,每家每戶都應備有戽桶,水車等提水農具,這里流行一句俗語:“林坂鬼,三日無雨著戽水。”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黨的領導下,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之后,發動興建水輪泵,解決了農業的自流灌溉,全部農田可以播種水稻,農業得到了豐收,林坂村的村貌才徹底改變。以前由于經濟不發達,許多人旅居海外謀生,尤以菲律賓、印尼、緬甸等國為最多。林坂村內旅居菲律賓的僑胞早年就在菲成立“林坂柯內林氏宗親會”組織,對家鄉林坂,村內公益及教育事業非常關心,多次捐巨資興建林坂與村內的小學教學樓幼兒園、教師宿舍,以及小學大禮堂等教育設施,上世紀未又以時任“旅菲南安公會 ”第五屆理事長林國端先生,與時任宗親會理事長林贊復為首,捐巨重修林坂祖庭,修開基祖墓,續修族譜等工程,國端先生在2003年之后又斥百萬巨資為林坂母校新建二座教學樓,為林坂安息堂添建一層樓及部分景點,他愛國愛鄉之舉動受到政府的表彰及家鄉父老無限感激,2004年我國家最高領導人-主席,-委員長訪菲期間,親切接見了林國端先生并合影紀念。林坂村開發區于上世紀末,由旅菲林坂村內華僑向市政府申請開展籌建的,現已有幾家公司來此投資建廠,初步形成了一個開發區的稚形。林坂村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村風村貌良好,于2003年被梅山鎮鎮政府授于“招商引資先進單位”。2006年2月被0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寬裕型文明村”。2006年6月被0南安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年被0梅山鎮委員會、梅山鎮政府授予“三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