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札達縣位于西藏自治區西部、象泉河流域。總面積24601.59平方千米。總人口1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托林鎮托林居委會,郵編:859600。代碼:542522。區號:0897。拼音:Zhada Xian。
基本概況
札達,藏語意為“下游有草的地方”。原為扎布讓宗和達巴宗屬地。1956年10月兩宗合并,設立札達宗辦事處。1960年5月建立札達縣,人口1萬,是全國人口最少的縣,屬阿里地區管轄至今。縣府駐托林鎮。
札達縣地處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為該區邊境縣之一。面積246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萬畝,森林面積37萬畝,草場面積3190萬畝。總人口5200余人。轄6個區,15個鄉,60個 村民委員會。
該縣屬高原地帶,平均海拔4000米。礦產資源主要有鉻、銅、鐵、蘭晶石、葉臘石、紅寶石、大理石、白云母、石英沙等。札達縣是阿里地區以牧為主、牧農并舉的縣。1965年修通了札達至獅泉河的第一條公路,全長279公里。1984年又修通了至獅泉河的第二 條公路,全長380公里。現在全縣除薩讓區外都已通了汽車。至1990年,全縣公路總長1065公里,鄉村道路6條,總長118公里。
托林為縣府駐地,也是著名的托林寺所在地。現占地面積已擴大到0.3平方公里,人口近600 人,為該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境內著名的古格王朝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然資源
札達縣地處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為西藏自治區邊境縣之一。面積24676平方公里。該縣均屬高原地帶,平均海拔4000米。地勢南低北高,高差1500米。
阿伊拉日居山亦稱“阿依拉山”,意為“奶奶山脈”。在阿里札達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部。為札達縣與噶爾縣的界山。西接拉達克山,主峰海拔6495米。終年積雪,有冰川。山麓為天然牧場,牧有牦牛及藏綿羊。
境內有大小河流14條,其中阿里地區的第二條大河象泉河橫穿縣境。
象泉河
在岡底斯山脈主峰崗仁布欽西北坡,有一泉口,形狀如大象卷水,人們把從這里流出的河稱為象泉河。
象泉河(藏語中稱為“朗欽藏布”),源于崗仁布欽峰西側,位于崗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是流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的一條源河,也是是印度蘇特里日河的源頭,面積22760平方公里。進入札達,便會看到象泉河環繞著兩岸土林。
千年流淌不息的象泉河,彎彎曲曲穿梭于大峽谷中,孕育了璀璨的象雄文化、古格文明。象泉河從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中間浩浩蕩蕩向西北方流去,經過阿里的扎達縣,流過印度國境,注入印度洋。斜陽照射下象泉河灘寬闊無比,河灘上無數的水流圍著沙礫灘宛轉奔流,更遠的地方是無邊無際的土林,那里就是古格王國的領地。
經濟概況
2003年,札達縣結合該縣實際,進一步深化農牧業結構調整、發展旅游業、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科學、合理地規劃縣域經濟。
首先,札達縣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大力推廣科學技術應用和新品種引進;優化牧業結構,提高商品率;加強引導和服務,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其次,為了把旅游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札達縣將繼續科學規劃,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旅游軟硬件建設,以旅游帶動札達縣各行各業的發展。再次,札達縣通過出臺《札達縣加快縣城建設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從投資、引資、戶籍管理等10多個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大力培育個體私營經濟,使其成為札達縣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札達縣有罕見的土林地貌及古格王朝遺址、千年古寺托林寺、東嘎皮央壁畫、曲龍銀寨等著名旅游景點。該縣加大旅游宣傳力度,積極引導群眾參與旅游業的發展,按照保護與利用并舉的方針,挖掘潛力,打造高原旅游品牌,增加農牧民的旅游收入。
行政區劃
札達縣轄1個鎮、5個鄉:托林鎮、薩讓鄉、達巴鄉、底雅鄉、香孜鄉、曲松鄉。共有15個行政村(居委會)。
歷史沿革
札達,藏語意為“下游有草的地方”。
原為扎布讓宗和達巴宗屬地。1956年10月兩宗合并宗,設立札達宗辦事處。1960年5月建立札達縣。
札達縣轄6個區(底雅區、香孜區、達巴區、札布讓區、薩讓區、曲松區),15個鄉,60個村委會。
2000年,札達縣轄1個鎮、5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38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托林鎮 1797 香孜鄉 1089 曲松鄉 918 底雅鄉 743 薩讓鄉 785 達巴鄉 1052 。
全國與札達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