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一、地理位置
背略村位于達地水族鄉東南部,與榕江縣三江鄉黃土坡、塔石鄉怎東村和橋桑壩子村接壤。村委會距鄉人民政府駐地5公里,最近自然寨距政府駐地4公里,最遠自然寨距政府駐地9.2公里。
二、道路交通情況
1、對外交通
背略對外交通主要是在建的背略公路,該公路由鄉政府駐地起,途經上背略組、黨咩組、汪術組,至皆略分為兩道,由皆略往東略至排松組連通榕江縣塔石鄉,由皆略往南至大寨組連通榕江縣三江鄉。該公路寬6米,全長約18公里,鋪有碎石,路況較差。
背略公路途中有兩條支道分別由上背略組經下背略組至平寨組;由黨咩組經大坳組、大坪山組、大坪山茶場連通永樂鎮喬桑村。兩條支道均為毛路,路面較窄,路況差。
2、村內交通
村內步道均為泥石小路,沿山坡而修建,多數較陡,通行不便。
三、村莊情況
2010年底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上背略組、下背略組、黨咩組、平寨組、汪術組、大寨組、排松組、龍塘一組、龍塘二組、大坪山組和大坳組)13個自然寨,255戶人家1224人。村組與組之間居住較為分散,戶與戶之間也居住較分散。
四、產業結構
背略村耕地面積共778畝(田:700畝、土:78畝),山林面積約17000畝。境內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條件較好,適宜于糧食作物和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生長。目前大多數村民還是以種植傳統農業為主,家庭收入大部分來自傳統的種養殖業。現有大坪山茶場和大坪山兩個生態養雞場為主要帶頭產業。
五、村莊文化
村民民族多數以苗族,水族,漢族和瑤族為主,四種民族人數相當。村內住有王、盤、潘、楊、韋、唐、吳、鄧、袁、余、任、宋、趙、許、龍、李、羅等17個姓氏,背略村不同姓氏之間可以通婚。
村內有大坪山戰場遺址,有用青石壘砌的城墻,高五、六米等,周長約2萬至2.5萬米。分設東南西北四個路口,各有哨卡。在東路口五里橋處,豎有大青石碑2塊,城內有余王爺、唐王爺行館,有“國廳宮”、“觀音廟”和練兵場。咸豐五年(1855年),余老科(榕江橋來擺貓斷頸龍人),唐協里(丹寨排調人)等領導苗民反清-,稱“太平軍后備隊”(史稱齋教軍),扎營此地,升“帥”字旗,住有9000余戶,屯兵8000余人,曾出兵攻戰古州(榕江)、下江(從江)等地。同治七年(1868年),義軍首領聞國興(小播五)叛變投敵,引狼入室。內部發生矛盾,指揮不靈,清軍趁夜偷襲,大坪山被攻破。今城墻、哨卡、宅基尚存,房屋建筑已毀。
六、房屋現狀
村民主要居住房屋均為木質結構,住房極其簡陋,有少部份村民仍居住在茅屋內,且仍處在貧困線之下。
七、公共設施
村內有完小一所,現有教師7名,學生近兩百人。原有村衛生室一所,現已損壞不能使用。全村僅背略小學附近的一處小賣部,村民主要是達地趕集時前往達地購置物品,沒有餐飲、文化娛樂設施。除學校操場和村委辦公樓院子外,沒有其他公共活動場所。
八、基礎設施
水:全村有9處人飲工程,11個小組均有人飲供水,其中三個組無消防池。
電:輸電線已牽入各戶,有10戶沒裝電表暫無生活用電。
通訊:六至七成的農戶使用上了座機或移動電話,手機信號覆蓋率約80%-90%。
燃料:以柴火為主,少數情況用電。
垃圾:無垃圾池和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隨地堆放和填埋,污水就地傾倒。
九、綠化環境
全村山林比較多,但多為闊葉雜木林,約二至三成林木為杉木。山中自然環境較好,有蘭花、杜鵑等觀賞植物,有白面猴、白山雞、豹子、錦雞等多種野生動物,有冬蟲夏草等藥材。
村境內有大坪山山峰較為出名,海拔1322米,與葫蘆山、八寶山相連,森林茂盛,高山環列,地勢險要。曾在民國《貴州通志》有過相關記載:“八寶山與大坪山相連如屏,三面絕壁,唯南稍平,鳥道羊場,人跡罕至”。山峰之巔呈一槽形,東西長約5000米,南北寬500米。中有一小溪自北向南流。最高處三角架,海拔1471米。
十、村民收入與生活情況
六至七成村民年人均收入在1200元至1300元,近三成村民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村內80%的青壯年勞動力出外打工,留守的多為老人和小孩。
十一、村民居住水平
村民總體住房條件較差,近幾年基本上依靠國家的危房改造政策才得以改善居住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