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涼山州甘洛縣田壩鎮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13435101 | 身份證前6位:513435 |
長途區號:0834 | 郵政編碼:616850 |
隸屬政區:甘洛縣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號碼:川W | |
田壩鎮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田壩位于甘洛縣西北部,田壩河中游,距縣城13公里,境內最高海拔2702米,最低海拔1100米,是典型的山區地貌,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主產玉米、小麥、水稻。
田壩鎮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鎮,紡織傳統悠久。田壩原是彝族住地,彝名毛日阿嘎,意思是毛日姓的地方。清光緒時《越西廳志》中有“馬日杠”名。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漢族逐漸遷入,形成聚落、街市,民國時已成規模。1939年建西康省時田壩是西康省越西縣的啟明鄉。建省時省政府明文禁止種植鴉片煙,但不久后表面禁種卻暗中擴大種植,特別是尼日河東南的彝族聚居區種植鴉片更為泛濫。田壩因地理位置和社會關系成了甘洛地區的貨物與鴉片集散地,鴉片成熟時,各地商旅、煙販云集田壩,呈現一派病態的繁榮,各種社會組織應運而生。漢族遷入田壩有記載的只是一兩百年,他們把當時先進的紡織技術帶入涼山彝區,時至今日其紡織術反而回到了更加原始的手工制作。
田壩周圍的彝族人多,需求大量的羊毛制品。離田壩鎮數公里的地方分別有三處彝族土司遺址。18世紀初,二嶺(即上下土司)遷來甘洛田壩,并分別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和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歸附清王朝,被授予“眗帶田壩土千戶”和“眗帶密土千戶”稱號。眗帶田壩土千戶管轄今勝利鄉一帶,范圍較小,并兼發餉銀。眗帶密土千戶轄地寬,占今甘洛縣一半以上,下轄七鄉總。田壩曾出了嶺承恩等彝族大土司,這里曾經是涼山北部彝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今天田壩一樣的繁華,每到趕集日就會看到許多彝族群眾到田壩鎮買賣商品,其中羊毛制品商品交易活躍。長期以來彝漢兩個民族經濟與文化相互往來,相互融合,漢人有較強的商品意識,會制彝族服飾披氈和察爾瓦,形成一定的規模,并將其作為商品加工和出售。
歷史悠久,技藝原始
以前田壩的紡織是和外面的漢區一樣,從事著從外面傳入的紡織技術,家家有紡車。清代與民國時期羊毛紡織興起,因田壩市場興盛,產品行銷涼山各地。以后也一直沿續,但漸入谷底,“文革”時人們只能偷著做,但當時人民公社也建立了加工企業從事織染,改革開放后田壩的羊毛加工業才重新興盛。倉庫村四組做披氈的牟順春說:“我們家做披氈已有兩代人,我是跟著父親學的。”70歲的老婆婆楊玉芝回憶,“我從小就在紡羊毛做察爾瓦,后來停了一段時間,改革開放后我又開始做,我是做了一輩子的察爾瓦。.
全國與田壩鎮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田壩鎮區劃
513435101001 121 街道區
513435101200 122 新店村
513435101201 122 大樹村
513435101202 122 倉庫村
513435101203 122 羊新村
513435101204 220 曙光村
513435101205 220 麻窩村
513435101206 220 洼烈村
513435101207 220 干海村
513435101208 220 大田村
513435101209 220 新華村
513435101210 220 挖夯村
513435101211 220 勒基村
513435101212 220 青杠村
513435101213 220 蘭池村
513435101214 220 石門村
513435101215 220 羅咀村
513435101216 220 大興村
513435101217 220 殷加灣村
513435101218 220 青林村
513435101219 220 埃青村
513435101220 220 羅群村
513435101221 220 玉門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