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大灣村村情概況
(一)自然狀況
大灣村位于鎮寧自治縣西部,丁旗鎮東南側,距鎮政府駐地14.5公里。全村居住在較高的山坡地帶,年平均降水量為1337毫米,最冷氣溫為0℃,最高氣溫為31℃,年平均氣溫18℃,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特點。2002年以來,全村已實施退耕還林148畝,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二)社會經濟狀況
大灣村轄自然寨2個,2個村民小組,共114戶,人口502人,耕地面積240.46畝。其中:田139.72畝,地109.58畝,人均占有耕地0.48畝。2005年人均吃糧207.6公斤。2006年來全村總收入7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0元,全村主要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副業以木材加工及建筑為主,相對本鎮而言,全村收入及人均純收入都屬于低收入村。村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本村所處地理位置及生產條件;二是依靠單純的種植業,運用傳統的生產方式,缺乏精神細作及土地的利用率差;三是文化、思想教育較為落后,接受、運用科技知識較慢,封閉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本村的生產的發展,這也是最為根本的原因。
(三)村寨環境狀況
全村人居環境占地0.35平方公里,人均占用地80平方米。全村樓房4戶,石木結構95戶,環境建設落后,無公共排水,垃圾池和公廁等,生活污水、人畜糞便對環境污染嚴重。2005年建成人畜飲水池一個(30㎡),2007年4月,修建水塘一個以便灌溉農作物。
(四)農村事業發展狀況
1-3年級小學一所。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利條件及制約因素
(一)有利條件
1、國家、省、市、縣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更全面更有力的支農惠農政策和措施,西部大開發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機遇,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了更有利的政策環境。
2、村支兩委班子團結有活力,富有開拓能力、能帶領全村人民走科教興農,產業化發展道路。
(二)主要制約因素
在開展實地調研和多方面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分析大灣村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業以初級產品為主,自產自消、缺乏產后加工,流通渠道和專業化水平合作組織引導生產鏈,產品受市場影響波動較大,產品經濟價值不高。
2、農業基本設施有待完善,大灣村所余設施均是70年代未修建、年久失修、抵御災害能力弱。
3、村容村貌較差,衛生等基礎設施薄弱,村寨臟、亂、差差狀況普遍,村內外柴草等雜物亂堆亂放,部分農民居住條件差,廁所等皆需改建。
4、科技應用水平低,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面積小,農產品檔次低,機械裝備水平仍然很低,農民勞動強度大,農民接受技術的渠道少。
5、村集體無任何經濟收入,不具備建設、維護、管理村公共事業的能力。
三、指導思想,原則、總體目標
(一)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
1、《0、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
2、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3、《0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話意見》(黔黨發〔2006〕1號)。
4、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初步意見》。
5、《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6、《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二)指導思想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中央、省委〔2006〕1號文件為指針,按照中央關于“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從解決群眾是聯戊和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推進農業建設為支撐,以產業富村,科技興村,生態建村,人才強村為工作重點,加強公共事業發展,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總體發展目標。
(三)規劃的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統籌考慮,大灣村的經濟社會、文件發展的需要,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中心,統籌考慮社會和公共事業的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要合理布局、科學論證,合法合理使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
2、政府引導、農民自愿,要充分發揮規劃和各項扶持政策的方向作用,引導農民和社會各方面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形成新的合力,規劃在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但必須符合中央“五要-要”的要求,切實尊重農民意愿,把農民愿意與不愿意、高興與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標準,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站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3、注意實效,穩步推進,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和任務,即要積極主動,又不能急于求成,要講求實效,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義,不盲目攀比,不搞達標升級。要從農民最迫切而又有條件做的事情辦起,以點帶面,防止一哄而起,急功近利。
(四)總體目標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見成效,五年上臺階”的總體思路。2006-2010年全村農業總產值達35萬元,人均農業生產值813.9元,平均增長15.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9%,達2100元;比全縣“十一五”期農民人均純收入 個百分點;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到2010年達到以下目標:
1、大力發展農業主導產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大力發展以畜牧為主的第三產業。
2、認真執行中央、省、市、縣有關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倡晚婚晚育,嚴格控制計劃外生育,確保全村人口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3、規劃改造村寨,改善農村物質生活條件,加強村寨規劃,特別是村寨道路規劃,建立和完善道路管理機制,從整體上改善村容村貌。
4、加大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業適用技術運用,針對本村特點,力爭每年在全村培訓3-4次,對畜、牧、禽的飼養、管理等技術培訓,促進本村的農村經濟快速發。
5、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切實開拓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把始終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理念切入實際,從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
四、主要建設內容
(一)農業產業
1、提高農業適用技術的運用,增加投入,提高單產,增加總產。不斷增加群眾的參與人數和次數,改變耕和方式。
2、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按照縣林業部門規劃,實施要求,組織動員全村群眾提高好退耕還林還草工作。
3、擴大畜、牧、禽業的飼養規模,以點帶面,逐年擴增,到2010年基本實現在全村規模化養殖。
(二)基礎設施及公用設施建設
1、道路設施
進村道路:以從狗場路口、壩崖貫通村路口,讓狗場、大灣、小灣連成一片全長5-7公里。
2、農田工程和飲水工程
①修復山塘:動員全村群眾投入,清除淤泥,重修50米左右塘壩
②飲水工程:在村水井處修建提水房,在大灣村一組山脊建蓄水池一個,安裝管道入戶
(三)村寨人居環境整治
1、村莊整治
①禁止濫砍濫伐,開山采石,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②對于侵占公共、集體地點不到村級發展的違紀違章建筑進行清除。
③對年限已久破壞嚴重的危房,影響公共設施,影響村容村貌的給予拆除。
2、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
①新建垃圾池2個。
②建設小廣場,用于人民早、晚休息,信息交流和溝通,實行環衛隊(兼治安聯防),定期對垃圾進行清理。
3、改廁改圈80戶。
4、大力發展沼氣工程,使農民即節約了經濟,也保護好環境衛生,使農民的生活條件、生存條件和健康得到改善。
(四)人口與環境保護建設
1、計劃生育實行“村民自治”,加強完善計劃生育服務體系,配齊村協會并發揮積極作用。把整個農村人口計生工作落實好辦好,確保符合政策生育率達100%。
2、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改廁改圈,改灶的力度,改善群眾生活衛生環境和面貌。
(五)科技與農技培訓
1、大力引進優良品種,積極組織各種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有效提高科學種植水平和養殖技術,用科學技術指導,積極引導各新建產業項目順利運轉,盡快成為主導產業。
2、積極開展“綠色證書”,“陽光工程”的科技為體,集中授課,發放各種農業科技生產技術資料。采取多元化方式,培養技術骨干人才。
3、加快非農技術培訓步伐,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勞動力市場需求,把農民從農業生產為主轉移到以非農產業的軌道上來。以生產經濟收入多樣化,以農民生活豐富化為目標,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民的生活水平。
五、規劃實施
以2010年為目標的新農村產業發展形成新的格局,實現農民生活水平高,村容村貌現象好,鄉村民族文化好、民族風俗好,鄉村戴上全新的帽子。為了實現這一重大改觀,進行分年度實施,遞次推進。
(一)農業生產建設
1、退耕還林還草450畝;
2、畜、牧、禽養殖2006年開始實施,并逐年20戶以上遞增。
(二)公路建設
1、進村公路:2007年開始實施,全長5公里,2008年完成。
2、村街道整治,2006年起,開始清理,拆除違章建筑及協調其它占地建筑,2009年全面完成。
(三)基本農田建設
村蓄水山塘2007年底開始組織群眾修復。
(四)農村飲水工程
建抽水房1座30平方米,飲用水蓄水池1座50立方, 2007年實施,2008年初完成。
(五)村容村貌建設
1、建設小廣場1個,2007年實施。
2、新建垃圾池2個,2007年實施。
3、新建改灶、改廁、改圈80戶,2007年實施10戶,2008年實施30戶,2009年實施50戶。
(六)社會發展項目
1、為切實搞好大灣村的村務工作和管理民主,推進大灣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修建規范化的村務公開欄一塊,面積6㎡,2008年實施。
2、新建圖書室1座,2008年實施。
(七)科技培訓
2006-2010實施
六、 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一)農業生產建設,總投資6.5萬元。
畜、牧、禽養殖:牛20頭,需3萬元;豬150頭,需2萬元;分散圈養雞1萬只,需1.5萬元,共需6.5萬元。資金來源為申請縣級畜牧局由專項扶貧資金給予借貸,該項資金可采取滾動發展。
(二)公路建設
1、進村公路5公里,25萬元。資金來源為申請國家補助23萬元,自籌2萬元。
2、村街道整治:本村主街道300米,自籌0.7萬元,資金來源為申請國家補助0.5萬元,自籌0.2萬元。
(三)基本農田建設
山塘保坎50米長,高均3米,需投資2.8萬元,獎金來源為申請國家補助2.4萬元,自籌0.4萬元
(四)農田飲水工程
建抽水房1座30平方米,投資2.6萬元,蓄水池1座50立方米,7萬元管道安裝5000米,3.8萬元,共投資13.4萬元,資金來源為申請國家補助10萬元,自籌3.4萬元。
(五)村容村貌建設
1.建場壩1個1000平方米,2萬元
2.垃圾池2個,0.1萬元
3.改灶、改廁、改圈80戶,16萬元,共需18.1萬元。資金來源為申請國家補助16萬元,自籌2.1萬元
4.新建圖書室1座12萬元,修建村務公開欄1塊15平方米0.02萬元,共需12.02,獎金來源為申請國家補助12萬元,自籌0.2萬元。
5.科技與農技培訓項目1個,投資5萬元,獎金來源為申請國家補助資金4萬元,自籌資金1萬元
七、總體評價
(一)經濟效益
到2010年預計全村農業總產值為35萬元,經濟作物收入、畜牧總產值為65萬元,部分經濟收入、農副產品加工業收入、加上勞動力轉移收入等,可實現農民人均純收科2500元以上。
(二)生態效益
通過對村環境的整治,村寨首路硬化,新建沼氣池,改廁改圈,新建水沖廁所、垃圾收集點等項目實施,使得大灣地的人居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
(三)社會效益
村容村貌和人民的生活習慣的改變,農民素質不斷的提高,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大力倡導文明鄉風,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消費觀,反對鋪張浪費,消除-等不良傷風陋習。堅決反對和抵制黑惡勢力、-等迷信現象,培養科學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農民素質的提高,是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基礎,構建和諧平安的生活環境。
做好村務和政務公開,村務公開欄,對村里的各項重大決策,財務開支,計劃生育指標等重大問題進行定期公布,便民主政治得到加強。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協調機制
成立由村主要領導任組長,村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大灣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統籌協稠新農村所出現的重大事宜,研究了解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規劃的事宜,認真的落實,督促檢查和驗收,大灣村明確村主要領導專門負責大灣村建設的工作,幫助村支兩委在建設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具體抓好各個項目的實施,使農民參與監督。
(二)做好建設工作,營造良好的發展配合的機制,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和任務,加強宏觀指導和配套服務,充分發揮村聯系戶,職責明、能力強的特點,確保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為大灣村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和達到預期目標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充分依靠群眾,發揮主體作用
村支兩委會加大本村發展規劃的宣傳力度,在建設中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建設工作起主體作用,對村發展規劃及有關項目最廣泛地讓廣大農民知道,得到廣大農民的群眾的認可,對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事項,充分聽取民情、民意采取“一事一議”等方式,把大灣村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急近的事項作為近兩年的建設重點,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人口總數:502人 農業人口:462人 非農業人口:40人
--行政區面積:1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240.46畝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 發展口號:
--所轄村:一組,二組 生產總值:75.5 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油菜籽,花生,生姜,大豆 名特產品:花生,蠶豆 辦公所在地:大彎村村民委員會
全國與大灣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