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廣西梧州萬秀區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50403身份證前6位:450403
長途區號:0774 郵政編碼:543000
隸屬政區:梧州行政級別:市轄區
車牌號碼:桂D轄區面積:406km2
人口數量:約10萬人人口密度:246人/km2
行政區劃:城東街道 城南街道 城中辦街道 城北辦街道 角嘴街道 東興街道 富民街道 龍湖鎮 城東鎮 夏郢鎮
萬秀區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城東街道 450403001   城東街道位于廣西梧州萬秀區。下轄: 450403001001 111 中山社區 450403001002 111 大-區 4504030010……[詳細]
城南街道 450403002   城南街道位于廣西梧州萬秀區。下轄: 450403002001 111 五坊社區 450403002002 111 南中社區 450403002……[詳細]
城中辦街道 450403003   城中辦街道位于廣西梧州萬秀區。下轄: 450403003001 111 民主社區 450403003002 111 四坊社區 45040300……[詳細]
城北辦街道 450403004   城北辦街道位于廣西梧州萬秀區。下轄: 450403004001 111 桂北社區 450403004002 111 桂江社區 45040300……[詳細]
角嘴街道 450403005   角嘴街道位于蝶山區西部。角嘴,即三角嘴,因其地處三江會合處形成一個伸向江中的三角形半島而得名。“三角嘴”被作成梧州市的一個區劃,代表河西城區。角嘴街道原……[詳細]
東興街道 450403006   東興街道位于蝶山區西北部。明清時期屬梧州府蒼梧縣三云村,民國時期屬蒼梧縣東興鄉,1949年劃入梧州市管轄。20世紀50年代部分地段劃入梧州市郊區,部分地……[詳細]
富民街道 450403007 2km2  富民街道位于蝶山區東北部。所轄區域,明清時期屬梧州府管轄稱富民坊。民國時期屬蒼梧(梧州)管轄稱富民鄉。所轄街道(村)包括大學村、三云村、富民上村、中村、……[詳細]
龍湖鎮 450403101   龍湖鎮位于廣西梧州蝶山區。下轄: 450404101201 111 新民村 450404101202 220 高旺村 450404101203……[詳細]
城東鎮 450403101 204.47km2  城東鎮毗鄰縣城,全鎮轄兩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總人口 43430人,面積204.47平方公里,交通便利。 城東鎮農業生產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和……[詳細]
夏郢鎮 450403102 227km2  一、自然環境 夏郢鎮位于桂江、思良江畔,蒼梧縣的東北面,古稱“多賢之鄉”。地靈人杰,人才輩出,鎮政府駐地距蒼梧縣城35公里,距梧州市20公里……[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萬秀區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
    萬秀區位于梧州市區東部,東鄰廣東省封開縣、北接蝶山區夏郢鎮和蒼梧縣六堡、梨埠鎮,西、南臨桂江、西江,與蝶山區隔江相望。西距自治區首府南寧400公里;東近香港、澳門436公里和384公里。地理位置東經110°18’-111°40’,北緯22°37’-24°18’,總面積406.92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萬秀區域即為梧州城廓,是歷代郡、州、府、道、縣治所在地。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為通商口岸后,萬秀區域成為云、貴、川、湘、桂與粵、港、澳等地“士商萃集之地”、“百貨出入之樞”的咽喉要道、水上門戶和商業中心。孫中山率師北伐時曾3次駐節該地。1925年,中國0在該區先后建立0梧州支部、0梧州地委、0廣西地委、0廣西臨時省委等,領導廣西人民進行革命斗爭。-曾親臨城區指導革命工作。解放后,0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武裝部等機關、部隊長期駐在轄區內。
  經濟發展
    該區是梧州市內外貿易主要集中區域,各種門類的商店遍布大街小巷,飲食、娛樂服務業興旺發達,酒樓賓館眾多,不少菜肴享譽國內外。文物勝跡有0廣西地委和特委舊址、中山紀念堂、桂江春泛、白云山、龍母廟等。50多年來,萬秀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城區建設日新月異。特別是0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萬秀區人民政府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人民生活實現小康的總目標,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2001年,工業總產值3.3億元,是1959年89萬元的370.78倍;財政收入6905萬元,是區設立財政體制當年(1988年)716.7萬元的9.63倍。2002年,萬秀區工業生產總值3.6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5億元,工業增加值0.77億元),財政收入6082萬元.
  建置沿革
    萬秀區自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即為梧州城廓,是歷代郡、州、府、道、縣治所在地。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在該區設立城東、城南、城北和城中4個鎮。1951年11月,設立河道辦事處。1953年5月,撤鎮設立第一、第二區和水上區人民政府。1955年8月,撤銷城區政府,改設城中、城北、和平、大河、撫河(桂江)、下關、紅樓、石鼓、南堤9個辦事處。1958年9月,撤銷辦事處,建立城南、城北和水上3個區公所。1960年4月,又分別改稱為白云、萬壽和鴛江3個人民公社。1961年10月,萬壽人民公社分為萬壽、百花2個人民公社。11月,成立萬壽、百花區公所,實行政社合一。同月,白云人民公社分為白云、石鼓2個人民公社。12月,成立白云、石鼓區公所、1962年8月,萬壽、百花合并為萬壽人民公社(區)。白云、石鼓合并為白云人民公社(區)。1968年9月,撤銷區公所,改萬壽人民公社為紅星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白云人民公社為東方紅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鴛江人民公社為東風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9年2月,撤銷紅星、東方紅和東風3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萬秀、白云和鴛江3個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8月,撤銷革委會,成立萬秀、白云、鴛江3個區人民政府。1984年9月,撤銷鴛江區,并入白云區。1990年8月,撤銷白云區,并入萬秀區。至此,萬秀區管轄范圍包括桂江東面、西江北面的全部城區。1992年,萬秀區劃分為城北、城中、城東、城南街道辦事處4個,轄居民委員會61個.2002年8月26日,實行城區社區管理體制,成立中山、大東、云蓋、石鼓、賀院、云龍、塘源、五坊、南中、阜民、冰泉、平東、平西、民主、四坊、東正、北山、桂北、百花、錢鑒、白云、華機、桂江等23個社區居委會,撤銷原61個街道居委會.同年,全區人口10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76‰.當地人主要操粵語方言。2003年2月(國務院批復時間為1月),調整梧州市市轄區劃,萬秀區增轄蒼梧縣旺甫鎮和郊區城東鎮2鎮,劃出塘源社區歸蝶山區管轄。全區總面積406.9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02平方公里。轄鎮2個,街道辦事處4個,村民委員會1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2個,全區總戶數46134戶,總人口15.42萬人。
  自然環境
    萬秀區地處北回歸線上,屬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長而多雨,冬短無嚴寒.年平均氣溫21.0℃。年平均日照時數1823.5小時。災害性天氣主要是雷雨大風,多出現在4-9月。萬秀區坐落在桂、潯、西三江河岸,背山臨水。城區建筑分布在河漫灘、河漫灘階地、超河漫灘一級階地、超河漫灘二級階地和丘陵地上。城區大部分房屋建筑在河漫灘階地上,城區工業區處超河漫灘一級階地。
    萬秀區東北部的白云山,是市區內最高峰,海拔367米。流經城區的河流有桂江、潯江與西江。桂江北自蒼梧縣入境,流經城區境域18公里,在三角嘴與潯江匯合而稱西江,流經城區境域13公里,東流入廣東封開縣。主汛期在每年的6-8月.據載最高水位為 27.07米(1915年7月10日),最低水位1.90米(1902年4月1日).汛期最早是1906年4月23日,洪峰21.64米,最遲為1907年10月10日,水位16.01米.
  工業發展
    萬秀區工業歷史悠久,西漢時期,盛產陶瓷.宋元兩代,出現個體縫紉店和鑄鐵、鑄銅手工業作坊,今錢鑒便是北宋時期梧州元豐(1071-1085年)鑄錢作坊之地。明清期間,紡織、印染、鞋帽、皮革及皮革制品等行業已十分流行。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轄區桂江東岸開設有福安、天和等造船、修船企業。其時,城區蛇酒、醬油、臘味、冰泉豆漿、霉豆腐渣等特色食品頗具風味。民國4年(1915年),商人余瑞初等成立電力公司,設廠于桂林路龍母廟左側山拗處。
    解放后,50年代初,萬秀區工業主要是街道工業,以集體所有制為主,組織街道失業人員成立生產加工組,開展生產自救,生產一些日用品及一些小型的農具。1953年后,街道工業經過工商改造和走合作化的變革,逐步實現了由小規模生產向大規模社會化生產的轉變。1958年,在開展全民辦工業的群眾運動中,自籌資金7000元辦起街道工業廠15家,有職工541人,堅持“六主”(以本身積累為主、以現有條件為主、以綜合利用為主、以現有技術為主、以自制設備為主、以小型為主)“四服務”(為國家建設服務、為農業服務、為人民生活需要服務、為外貿出口服務)方針發展生產。1959年,工業總產值89萬元,到1965年,城區有工廠企業36家,職工1790人。工業總產值711萬元。包括金屬品制造、建材、紡織、縫紉、木材、文教用品、化學、玻璃、食品等工業9大類600多種產品。
    1970年8月,城區有30家工廠劃給市管理,只剩下街道自辦生產組,當年工業總產值135萬元,不及1969年的1/6。1971年以后,城區重新開辦工廠企業,街道工業逐步恢復生機。1976年,城區工業生產總值808萬元。
    0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城區經濟工作發展迅速.1992年,工業總產值l.002億元,名列廣西各城區第二名。1993年,工業總產值2.004億元,財政收入3320萬元,區屬企業實現稅利1513萬元.城區工業總產值凈增1億元,占全市當年凈增的10%。至2001年,城區工業發展初具規模,有工業企業98家(其中規模以上6家,規模以下92家),工業總產值(不變價)3.36億元,比1978年增加35.90倍。門類有機械、電器、食品、鑄造、化工、印刷等。開發有五里沖工業區、錢鑒工業小區、旺步工業區、鯉魚沖工業區和東出口工業走廊。主要產品有汽車發電機、食品、保健品、廚具、鍋爐、保險柜、彈簧、復合肥、家具、減肥皂、洗發露等多種系列產品。2002年,工業生產總值3.64億元。
    轄區內坐落的重點企業:造船企業有廣西桂江造船廠和梧州華南船舶機械廠,食品企業有全國第一家梧州蛋白腸衣廠和全國最大的豆漿晶生產企業梧州市冰泉食品工業公司,建材業有梧州市五一塑料廠等大中型企業。
  對外貿易
    三國時期,轄區內便有對外貿易,主要進出口商品是金銀翡翠、奇物異果。唐宋以后,陶瓷、食鹽、谷米、布匹、生絲和茶葉為主要出口商品。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為通商口岸后,轄區域成為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商品貿易集散地。其時,出口大宗商品主要有谷米、柴炭、桐油、生絲、中藥材、牲口等農副土特產品;進口商品主要有棉紗、布匹、五金機電產品。火柴、西藥、煤油和染料等。自清光緒三十年至民國17年(1905-1928年),梧州海關最低年收入白銀32萬兩,最高74萬兩.其出口總值占廣西的80%。廣西財政收入70%以上來自梧州。隨后,受日本軍隊入侵和-發動內戰影響,城區貿易市場一度窒息,至1949年,出口商行僅剩百余家。
    解放后,城區境內對外貿易日益興旺,先后成立11家專業進出口公司和2家對外運輸公司,經營進出口的主要商品有400多個品種,2000多個商品,與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從1950-2001年的52年間,出口總值占同期廣西出口創匯總額近1/4。.
    城區經營對外貿易始于1993年,當年利用外資38.75萬美元.1995年,出口貿易額660.23萬美元。對外貿易方式由過去傳統的自營出口,逐步發展到兼有自營、聯營、代理出口、補償貿易、來料加工、租賃貿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等多種形式。主要出口商品有食品、中成藥、有色金屬、寶石、玩具、服裝、工藝、家具、松香等。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城區推出發展經濟各項優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稅收、房地產開發、內外商投資、對外貿易加工和投資保護等方面為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1993年以來,國內外投資者來城區投資開辦企業1000多家,其中成功引進了國際知名品牌跨國企業、全球最大的快餐連鎖企業“麥當勞餐廳梧州第一分店”和寶怡化建、環球貿易有限公司等企業。至2001年,城區個體企業有4172戶,從業人員5230人;私營企業200多戶,從業人員400多人。1993-2001年,累計出口貿易總額3140.54萬美元,累計引進外資2632.75萬美元。城區被市人民政府授予2000、2001年度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城區新辦各種企業107家,外貿出口總額157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95萬美元。
  商業經濟
    萬秀區是梧州商業的老城區。宋代,便設坊進行貿易。明代,城區內有11坊市。其中以城南市和府東市最為熱鬧。此外,還有水上夜市。其時,飲食業相當興旺,鬧市都開設有粵式茶樓酒館。梧州辟為商埠后,廣東商人紛紛到梧州,在城區的沙街、四坊井、西門口一帶設店經商,-行、花紗行、特貨行(指鴉片業)等經紀行業應運而生。英、葡、法、美等國商人也開設洋行、公司,傾銷外國商品。至民國22年(1933年)城區有商行1000多家。商業稅收,占廣西財政收入30%。抗日戰爭前,從事商業的人員1萬多人;蕭條時,也有六七千人,為廣西之冠。
    解放后,轄區內設立有國營百貨、紡織、煙酒、食品、五金交電、化工、鹽業、石油等二級批發站和公司。至1956年,有商業、飲食服務業網點2000多個,其中集體、私營和個體居多。隨后,向國營、集體過渡,網點撤并,到1965年,減少至260多家。“0”期間,網點繼續減少。1978年后,在發揮國營商業主渠道作用的同時,發展集體、私營和個體商業,恢復農副產品市場,開放日用品集市。室內市場逐步取代露天市場,較大型的市場有南中、錢鑒、桂北、大東、孔廟里、萬壽宮市場。新落成上檔次的酒家、飯店和市場有白云、北山、新世界、五豐、梧州、中環、國泰、電信、東盛、中山、南方、新洞天等10多家。建成服裝、家電、家具、珠寶、糧食、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建材等10大專業批發市場和五金家電、日用百貨、糖煙副食等18條商品批零專業街。利用沿江一帶開設夜間飲食一條街。在民主路、西江路開發總建筑面積1.10萬平方米的購物城和美食城。2001年,投資1000萬元,在大東上路建成一條600多米長具有嶺南騎樓特色,集旅游、觀光、購物、飲食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首條商業步行街,自當年6月開業一年,已有100多萬游客到此觀光購物.2002年10月20日,地處中山路的恒業國泰廣場開業,場內共有店鋪499間,知名品牌店有麥當勞、機車沙龍、茶莊、咖啡堡、書店、珠寶等近30個,為培育和發展梧州商業市場、創建優秀旅游城市和建設東大門,打開東通道創造更有利條件。
  財政稅收
    1987年前,城區財政由市財政局管理。1988年成立萬秀區財政局.當年財政收入716.70萬元。1993年,市場稅收實行“誰投入,誰收益”的管理辦法,當年完成2915.70萬元。1994年,財稅體制改革推進了財稅收入增長,同年稅收2226.50萬元。1995年,稅收4149萬元,比上年增加 1.86倍。1996年以后,受經濟環境影響,財政收入逐年減少。1999年以后,城區經濟有序發展,財政收入逐步回升。2001年,財政收入6905萬元,比1995年增加1.66倍;比1988年增加9.63倍.2002年,財政總收入6082萬元。
    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工商稅收、企業所得稅和專項收入。主要支出用于基本建設、企業挖潛改造、文教衛生、部門事業費用、行政管理費用、城維費用、撫恤、社會福利救濟、民兵事業費用等項目。
  人民生活
    民國時期,民眾收入微薄,度日艱難。解放后,1950-1957年,組織居民開展生產自救,就業機會增大,生活較為穩定.1958-1961年,受自然災害影響,居民節衣縮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維持溫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費水平緩慢增長.80年代后,尤其1989-2000年,居民生活收入大幅度提高。截至200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1元,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604元。其中食品2046元,是1989年810.50元的2.52倍;衣著用品233元,是1989年91.36元的2.55倍;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338元;醫療保健248元;交通和通訊314元;娛樂教育和文化服務432元;居住841元。每百戶擁有空調機20臺、電冰箱66臺、家用電腦12臺。此外,彩電、洗衣機、音響、高級照相機、摩托車、汽車、手機等商品,已為眾多居民家庭所擁有.200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7元,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116元;每百戶擁有空調機29臺,電冰箱71臺,家用電腦17臺.翌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2元.
    社會福利業有所發展。至2001年,開設有老人福利院10家(其中公辦2家、民辦8家)。人住福利院人數332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432人(其中區屬企業職工517人),達100%,實現了應保盡保的目的要求。
  市政建設
    漢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城區境內開始建城筑墻,周長424米,面積1.12萬平方米。唐武德四年(621年),城墻擴展為周年880米,面積4.84萬平方米。宋開寶元年(968年),始建磚墻,周長1120米,面積7.84萬平方米。明清年間,城墻幾經構筑,擴展到周長2750米,高7.26米,有5門,東、北、南3面環境。民國14年(1925年),折城墻,建馬路,在原城墻基及水塘上建成北環路、南環路、西環路、東環路、塘基街等30多條街道。解放前,市政建設比較落后,竹木結構民房居多,馬路較狹窄。
    20世紀50年代,先后建筑了河堤路大渠、中山路大渠、居仁市場和架設桂江浮橋及修建北山公園。到60年代,相繼開辟錢鑒、塘源等工業區。修建了百花、北山2條隧道和中山路地下商場,擴大了城區的范圍。1978年后,城區建設按照市統一規劃,邊建設邊調整。1992年后,在“拓寬大通道,發展大市場,建設大梧州”的思想指導下,改造舊城區,在沿河邊和市商業中心興建起國泰廣場等多棟高層建筑。城區政府投入100多萬元,整治小街小巷道路、美化綠化小區。建成和平三期工程,步行街一期工程。東正二期工程正加緊施工。新的住宅樓房遍布城區。2001年2月25日,河東防洪堤開始施工,投資總概算為3.24億元,到2003年6月,工程已完成總投資2.90億元,達到總投資計劃的89.50%,全長3.71公里的擋水墻已按設計要求完成。2002年8月,梧州騎樓第一城納入梧州建設廣西東大門的第五項大工程。
    截至1996年,城區有車行道44條,長3.62萬米,面積31.73萬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長7200米、面積8.60萬平方米;瀝青路面長1.08萬米、面積10.18萬平方米;泥石路面長7800米、面積5.08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8.25萬平方米.小街小巷42條,由1949年長度4.11公里、面積1.18萬平方米,發展到1995年長度70.27公里、面積26.90萬平方米.至2001年,城區道路有48條,道路總長度為25.88公里,面積24.07萬平方米。
  交通運輸
    民國17年(1928年)和26年,城區有公共汽車營運,開辦不久先后停業。1959年,有公共汽車2輛,營運線路長4.20公里。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相繼興建了桂江一、二橋,溝通河東與河西的交通.1995年9月,梧封(廣東封開)一級公路通車,與廣東省一級公路貫通.還建有百花隧道、北山隧道、龍船沖隧道、中山路地下商場(隧道),城區轄境架設有云龍大橋、鴛江大橋。桂江一橋、桂江二橋、蓮花大橋和紫竹大橋.轄區內的水運,溯江而上623公里,經桂平、貴縣,可達首府南寧;順流東下408公里,可達廣州。至香港、澳門等港,終年有300-500噸級船舶行駛。內河航線上常年航行著120-500噸級船舶。陸路的營運路線由50年代的梧(州)八(步)線、梧(州)玉(林)線擴展到桂、粵、湘等省區的地市城鎮和鄉村。1994年2月,轄境內梧州至廣東,封開二級公路動工興建(至翌年9月建成)。4月,“梧州號”客輪首航香港.1996年4月,動工修筑東環路和西江云龍大橋(1998年7月竣工通車)。2002年9月5日,城區東出口道路拓寬改造工程開始施工。全長1.4公里,始于云龍橋頭北岸,接于龍泉沖加油站.道路按照一級公路標準設計,4車道,水泥混凝土結構。整個工程建設期為 12個月,于 2003年 9月工程竣工。
全國與萬秀區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威市| 高平市| 登封市| 灵寿县| 黑龙江省| 盐亭县| 齐河县| 龙泉市| 澎湖县| 竹北市| 贺州市| 苏尼特右旗| 宁夏| 尚义县| 灵宝市| 洛浦县| 柳林县| 邹平县| 从江县| 安平县| 嘉荫县| 宁海县| 庆元县| 信丰县| 颍上县| 密山市| 江城| 寻甸| 贡嘎县| 高州市| 沅江市| 阳谷县| 彩票| 富源县| 利辛县| 陇西县| 祁门县| 北川| 闸北区| 麻栗坡县| 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