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巖長汀縣新橋鎮三坑口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821103 | 身份證前6位:350821 |
長途區號:0597 | 郵政編碼:364000 |
隸屬政區:新橋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F | |
三坑口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一、基本情況
地處汀源“龍門”臺前的三坑口村是新橋鎮最邊遠的一個行政村,東北面與館前鎮若干村交界,西與庵杰鄉涵前村跨江龍門毗鄰,南與本鎮潭復村相連。我村依山伴水,新庵公路伴隨汀江穿村而過,人居江河西傍,四面群山環繞,江水清澈,鐘靈毓秀。
全村所轄4個自然村和竹頭嶺“佛印寺”活動陣在一處,6個村民小組。現有總人口789人,186戶,有0黨員30名,村兩委干部4個。2013年村財政收入5.2萬元,農民純收入7000余元。
現有總土地面積10691畝,其中林地面積9411畝,竹林面積4060畝,占林地面積43%,林木面積5351畝,占57%,木竹林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9%,生態優勢為全鎮之最,生態環境為全鎮之美,自然景觀為全鎮之麗,是新橋鎮打造“十里生態畫廊”的一棵汀江源“明珠”之村,是人們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娛樂健身的好去處。例如,朝拜竹頭嶺“佛印寺”后,游覽天然懸崖瀑布;旅游“汀江龍門”的途徑,去我村可觀賞石婆嶺上“石婆”與當年治平鄉下坪村名叫“李公”的通過法術搏斗所存留的芒割石;用錫材制成的樂器(錫角)吹石成洞的“帥公洞”;蹬下拉尿沖石成槽的屙尿石。此洞據說李公在北面一吹往江河底下穿洞而過,從南面出口,使人深感仙人法術無邊,真神通廣大。有奇觀異彩的蝙蝠洞巢一處,洞內蝙蝠迎濱起舞,能演藝出游人的歡聲笑語,掌聲相送。
村內溪河兩條,其中汀江河為西水流向東往南送,寨下溪流源北向南流,是新橋鎮獨一無二的兩條溪河交匯向南去的一個村莊天成三河相聚,俗稱三坑口之村名,是打造汀江飄流的首選之地。
二、產業經濟情況
1、傳統產業:山上:主要靠人均5畝左右的毛竹和7畝左右的林木資源養育到了我們的今天,以造紙為業興平世,沒有富裕似小康。大田:主要靠人均5分地的產糧來穩定到了今天,手里有糧心踏實,只求身體健康,日子平安。歷史上我村沒有乞丐,沒有富翁,被人們稱之為三坑口人有半田來有半山,晚上沒來嚇不驚,親戚朋友前來探,新秀嬌媚來交攀,船上水下的三坑口,十方物資來落灘,船運汀州入市貿,賣給廣東汕頭客。
2、現代產業:隨著科學生產力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布局,山上:在重抓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下,著力發展竹業產業,狠抓以閣葉為主的封山管護。合理留生和采伐毛竹上市交易,確保年產毛竹4-5萬根,人均年產值收入達600元以上。嚴厲打擊一切盜伐林木的人和事,確保生態建設健康發展。大田:主要以煙、稻、菜為龍頭的生態農業種植,確保糧經比率平衡進展。
3、因地制宜在發展生態養殖業,2007年春破土建鰻魚養殖場一處,鰻魚年產值收益達200萬余元。2010年開辦的石蛙,毫豬養殖場一處,已初具規模,預產石蛙數量、成蛙均5千余只,蝌蚪3萬余尾,毫豬200余頭。
4、今春新開發生態有機菜園一處,規劃面積500畝,第一期種植面積200畝,為擴大旅游龍門范圍增添新秀。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