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州黎平縣壩寨鄉青寨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2631205 | 身份證前6位:522631 |
長途區號:0855 | 郵政編碼:557300 |
隸屬政區:壩寨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H | |
青寨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青寨村位于黎平縣西部。距縣城30公里,離壩寨鄉政府駐地1公里。村寨座落于小平壩兩邊山腳,依山傍水,寨后群山環抱,“后龍山”古樹參天,風景幽美,氣候宜人。308省道黎榕柏油公路從寨中穿過,交通十分便利。村前一條小溪把田壩分成兩邊,東邊住有岑寨、平寨,西邊住川寨。東西兩寨由一座建造獨特、雄偉壯觀的水泥結構單拱加建木質風雨橋橫跨河岸連接。青寨東與連硐接壤,南與寨頭交界,西與蟬寨接邊,北與壩寨為鄰。海拔620米,年平均氣溫16℃左右,最高氣溫35—36℃,最低氣溫零下3—5℃,無霜期260天。地理位置跨東經1080581,北緯260121之間。總面積約5.5平方公里。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五開衛建立后,路團至高近一帶屬武陽所,青寨亦屬轄地。
永樂十一年(1413年)屬黎平府,轄潭溪、八舟、古州、曹滴洞司、洪州泊里、福祿、永從、西山陽洞等七長官司,青寨屬曹滴洞司。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曹滴洞司撤,天甫十七寨設三郎土舍,轄青寨。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黎平改屬湖廣,青寨亦屬湖廣。至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復屬貴州。
道光十二年(1832年)屬三郎長官司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屬西靖保管轄。三十一年(1942年)劃歸茅貢鄉第六保管轄。
解放后,屬茅貢鄉管轄。1953——1957年劃歸寨頭鄉管轄。1958年劃歸茅貢破浪人民公社。1959年劃歸寨頭工區轄區。1961年劃歸壩寨公社。1984年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村民委員會,生產小隊改村民小組,青寨村民委員會仍屬壩寨鄉管轄,1992年撤區并鄉至今一直屬壩寨鄉管轄不變。
青寨村轄四個村民小組,住三個自然寨。1984年有176戶648人,2010年有215戶、902人,全村都是侗族,且全部姓吳。1984年有耕地305畝,人均2.12畝。2010年尚有耕地301畝。農業主產水稻,次為油菜、紅薯、豆類等作物。過去種稻只有高桿和矮桿,產量極低。從85年以后大量推廣雜稻種植,畝產達900—1200斤,此外,特產品有松脂、茯苓、太子參、天麻等。
林業主產杉、松、混交林等,84—91年期間,群眾唯一賴于出賣木材和種、養殖業取得收入,人均收入僅383元,從92年撤區并鄉后,壩寨鄉市場建設迅速發展,目前青寨村有從事商業38戶、加工業14戶、運輸業23戶、屠宰業8戶、飲食業6戶、建筑業56戶、種養殖業25戶,加上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收入等,2010年統計人均收入為2078元,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建設日益改變,現在家家有電視,部分家庭有冼衣機、電冰箱、耕作機、摩托車、農用車等。
文教、衛生事業隨著生產的發展而發展,1995年以前,教學樓是兩間二層木質結構,因多年使用已破爛不堪。1996年,國家投資、政府資助建成五間二層磚混教學樓,徹底解決了校舍。2002年撤點并校后,只辦一至二年級,有學生28人,公辦教師1人,入學率100%。2004年國家實施遠程教育項目后,青寨村安有播放點,使廣大干部、群眾從收視中提高自身政治素質和科技水平。
基礎設施建設隨著經濟發展而建設步伐加快,91年修建寨前水泥拱橋,橋上加建木質風雨橋。96年修筑田壩500米灌溉渠道。97年接通國家電網。98年開通程控電話,移動、聯通信號全覆蓋。當年主街道全部水泥硬化。2004年完成寨內人畜飲水工程,全村受益,2010年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現在全村街道全部硬化,村容寨貌整潔美觀,是壩寨鄉侗族風情旅游名勝。
198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10元,2010年純收入2078元,人文景觀,忠厚、善良、熱情是青寨人純樸民風。吹蘆笙、斗牛、勿耶,唱堂歌,是青寨人酷愛的娛樂活動,還有濃厚的侗族習俗具有豐富的民族色彩。此外有對人民有貢獻的,對歷史有影響的人物,如明朝時期的吳雍、近代還健在的吳國祥(原任副縣長)、吳方針(原任省糧校副校長)、吳邦文(原任廣州警備部隊副政委)等人。
景點,寨前“風雨橋”、“吳勉床”、“三石墩”、“坪土營盤城”。
文物,川寨鼓樓。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