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甘肅省天水麥積區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620503身份證前6位:620503
長途區號:0938 郵政編碼:741000
隸屬政區:天水行政級別:市轄區
車牌號碼:甘E轄區面積:3452km2
人口數量:約57.52萬人人口密度:167人/km2
行政區劃:道北街道 北道埠街道 橋南街道 社棠鎮 馬跑泉鎮 甘泉鎮 渭南鎮 東岔鎮 花牛鎮 中灘鎮 新陽鎮 元龍鎮 伯陽鎮 麥積鎮 石佛鎮 五龍鄉 琥珀鄉 黨川鄉 利橋鄉 三岔鎮
麥積區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道北街道 620503001   道北街道位于甘肅省天水麥積區。下轄: 620503001001 111 前進路社區 620503001002 111 北山路社區 620503……[詳細]
北道埠街道 620503002   北道埠街道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隴昌路西45號,地處麥積區的中心地帶,交通便利,商業興旺,是集 商貿旅游、貨運交通為一體的商埠旱碼頭。是甘肅的東大門,……[詳細]
橋南街道 620503003   橋南街道位于甘肅省天水麥積區。下轄: 620503003001 111 龍園社區 620503003002 111 天河社區 62050300……[詳細]
社棠鎮 620503100   自然環境:社棠鎮位于麥積區中部,渭河北岸。總土地面積7.24萬畝,總耕地面積2.43萬畝。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氣溫12℃,全年無霜期211天,……[詳細]
馬跑泉鎮 620503101   自然環境:馬跑泉鎮位于麥積區城郊東南部,總土地面積14.55萬畝,總耕地面積6.15萬畝。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氣溫12℃,全年無霜期211天,……[詳細]
甘泉鎮 620503102   "  自然環境:甘泉鎮位于天水市東南部,總土地面積27.34萬畝,總耕地面積6.53萬畝。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氣溫12℃,全年無霜期211天,……[詳細]
渭南鎮 620503103   自然環境:渭南鎮地處三陽川渭河南岸,總土地面積11.95萬畝,總耕地面積4.31萬畝。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氣溫12℃,全年無霜期211天,平均……[詳細]
東岔鎮 620503104   自然環境:東岔鎮位于小隴山牛背梁西部,總土地面積39.88萬畝,總耕地面積0.98萬畝,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平均氣溫12°C,全年無霜期211天……[詳細]
花牛鎮 620503105   自然環境:花牛鎮位于秦城和北道兩區中心地帶,總土地面積15.45萬畝,總耕地面積6.72萬畝。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氣溫12℃,全年無霜期211……[詳細]
中灘鎮 620503106   自然環境:中灘鎮北臨葫蘆河,總土地面積3.25萬畝,總耕地面積1.28萬畝。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氣溫12℃,全年無霜期211天,平均海拔108……[詳細]
新陽鎮 620503107   自然環境:新陽鎮位于麥積區西北部,總土地面積8.45萬畝,總耕地面積3.15萬畝,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氣溫12°C,全年無霜期211天,平均海……[詳細]
元龍鎮 620503108   自然環境:元龍鎮位于麥積區東部,總土地面積29.79萬畝,耕地面積3.72萬畝。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氣溫12℃,全年無霜期211天,平均海拔1……[詳細]
伯陽鎮 620503109   "  自然環境:伯陽鎮位于麥積區東部,總土地面積21.03萬畝,耕地面積5.2萬畝。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氣溫12℃,全年無霜期211天,平均海……[詳細]
麥積鎮 620503110   自然環境:麥積鎮地處小隴山林緣區,總土地面積19.87萬畝,總耕地面積1.85萬畝,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氣溫12°C,全年無霜期211天,平均……[詳細]
石佛鎮 620503200 93km2  1949年設石佛鄉,1961年改為公社,1984年復設鄉。位于區境西部,距市區45公里。面積93平方公里,人口3.9萬。316國道過境。轄嚴家山、張家灣……[詳細]
五龍鄉 620503201 59km2  天水市北道區轄鄉。1961年設五龍公社,1984年置鄉。位于區境西北部,距市區105公里。面積59平方公里,人口1.7萬。 秦(安)甘(谷)公路過……[詳細]
琥珀鄉 620503202 41km2  天水市北道區轄鄉。1949年設琥珀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4年復設鄉。位于區境西北部,距市區95公里。面積41平方公里,人口1.1萬。隴海鐵路隔河……[詳細]
黨川鄉 620503203 760km2  天水市北道區轄鄉。 1966年設黨川公社,1984年置鄉。位于區境東南部,距市區50公里。面積760平方公里,人口0.5萬。310國道橫過鄉境。……[詳細]
利橋鄉 620503204 553km2  天水市北道區轄鄉。 1949年設利橋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4年復設鄉。位于區境東南部,距市區90公里。面積553平方公里,人口0.6萬。3……[詳細]
三岔鎮 620503205 270km2  1949年設三岔鄉,1958年改東岔公社,1984年置鄉。位于區境東部,距市區20公里。面積270平方公里,人口0.7萬。隴海鐵路繞境而過,310國道穿……[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麥積區位于甘肅東南部,秦嶺北麓,黃河中游,是甘肅省天水市的東大門,地處陜、甘、川之要沖。全區總面積3452平方公里,57.52萬人口,分布著11個民族。全區設11鎮、6鄉、3個街道辦事處,有476個行政村。2005年,實現生產總值38.55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2.012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2.49億元。
    轄3個街道、11個鎮、6個鄉:道北街道、道南街道、橋南街道、社棠鎮、馬跑泉鎮、甘泉鎮、渭南鎮、東岔鎮、花牛鎮、中灘鎮、新陽鎮、元龍鎮、伯陽鎮、麥積鎮、石佛鄉、五龍鄉、琥珀鄉、黨川鄉、利橋鄉、三岔鄉。
  歷史沿革     麥積區之名,取“麥積山”前二字而成,因境內有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而得名。麥積作為縣級建置,歷史十分悠久。遠古的不說,就清朝說起,清初,沿襲明制。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甘肅省(康熙年間分陜西設甘肅布政使司)直隸州,隸甘肅承宣布政使司(治今蘭州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秦州轄域內分設三岔廳,廳治初設三岔(今利橋鄉散岔村),不久正式建吳砦(今三岔鄉三岔鎮),轄境內東南部73村,境內其余地方仍直屬秦州。
    民國2年(1913年)2月,秦州直轄地改為天水縣,治今天水市,隸屬甘肅省隴南道(不久改稱渭川道);三岔廳建置保留,撤州判署,設警察分廳。民國16年(1927年),改渭川道為渭川區行政公署。民國24年(1935年),又改為甘肅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天水縣(今天水市)。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放權,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天水縣人民政府,縣治設今天水市,隸天水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初,成立了天水市人民政府,管轄原縣城及近郊區,縣城以外農村為天水縣。境內屬天水縣。1950年月日2月,西北軍政委負會正式行文批準設立天水市(縣級建置),治今天水市,天水縣移治天水井(今秦州區天水郡村),天水市,天水縣俱隸甘肅省天水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改稱天水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天水專區專員公署,1969年改稱天水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又改為天水地區行政公署)。1958年12月,天水縣并入天水市。1961年12月,縣、市分設,恢復天水縣建制,縣治設今秦州區天水郡,1962年7月遷北道埠(今麥積區)。1984年9月,天水市由原縣級市升為副地級市,劃原天水市5個鄉,7個辦事處設置秦城區,劃原天水縣馬跑泉,甘泉,麥積,二十里鋪,社棠和北道鎮設置北道區(二區均為縣級建置,時稱區公署,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其余鄉仍組成天水縣,縣、區均隸天水市。1985年4月,北道區撤銷,屬地仍歸天水縣。同年7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天水地區和天水縣,天水市升為地級市,設北道,秦城兩個縣級區。天水縣西南部17鄉劃歸秦城區(今秦州區),其余22鄉,鎮組建北道區,治地仍設北道埠,隸甘肅省天水市。2005年1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仍隸甘肅省天水市。
  自然條件
    天水市麥積區位于甘肅省及天水市的東南部,東接陜西省寶雞市,南鄰秦城區、兩當縣、徽縣,西靠甘谷縣,北連清水縣、秦安縣。地處東經105°25′~106°43′,北緯34°06′~34°48′之間,東西長123公里,南北最寬處50公里,最窄處不足5公里,全區總面積3452平方公里。
    麥積屬大陸半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從南向北依次減少。年均日照2090小時,每天平均5.7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7%,日照地域間差別大,北部山區較多,東南部林區較少。太陽輻射總量在2395~2703MJ/M2,全年無霜期170多天。
    麥積地跨長江、黃河流域,以秦嶺為分水嶺,嶺北為黃河支流渭河水系,流域面積2180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62.6%。渭河在境內長181公里,較大支流有藉河、葫蘆河、牛頭河、東柯河、東岔河等。嶺南為長江支流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37.4%。嘉陵江水系在境內主要支流有紅崖河、花廟河和白家河。
  農林產品
    農林土特產品質優品繁。麥積區土壤氣候條件適宜于多種作物生長,糧食、經濟作物尤其以林果和蔬菜生產優勢最為顯著。花牛牌蘋果、麥積牌葡萄、元龍花椒、立遠板栗、伯陽鮮桃、新陽杏子、甘泉大櫻桃以及獼猴桃、核桃、木耳、生漆、食用菌等優質干鮮土特產品和蒜苔等蔬菜暢銷全國。特別是花牛牌蘋果醇香宜人,曾獲曼谷國際博覽會金獎,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優質農產品;麥積牌葡萄被中國農產品保鮮工程協會,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評為第一屆全國保鮮葡萄優質產品獎,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評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被市政府命名為天水名牌農產品。區內森林資源豐富,有林業用地2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2.6%,林種共28科,224屬,675種,其中白皮松、粗榧、玉蘭、杜仲、白檀、鐵橡、銀杏、金錢槭等珍稀樹種分布較多。珍稀動物牛羚、大鯢、獼猴、金貓、水獺、林麝、鬣羚、紅腹錦雞、鴛鴦等常出沒于山谷叢林間。有中藥材247種,主要有黨參、當歸、川芎、天麻、大黃、茴香等。麥積區礦產資源豐富,現有礦產地98處,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6種,主要有鉛、鋅、金、鉬、粘土、石灰石、鉀長石、礦泉水、地熱水等,尤以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最大。
  加工工業
    發展勢頭強勁。麥積是老工業基地,區內有部省市屬企業95家,區屬企業76家,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市級工業示范小區3個,現已形成機械制造、輕工食品、建材化工三大行業為主導、10多個門類的地方工業體系,奔馬香煙、風動工具、長城果汁、東風農機、漢唐陶藝等一批名優產品,在國內外、省內外享有盛譽,風動、星火、鍛壓的機床制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水高新技術工業園、天水農業高科技示范園、二十鋪工業示范區等一批園區的創辦,為麥積的工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工業項目的引進建設,使麥積的工業發展出現了新的轉機,工業經濟總量逐年增大。
  旅游資源
    麥積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已發現和挖掘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以及寺院多達84處,自然風景點12處。其中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文始祖伏羲畫八卦、肇啟古老東方文明的圣地卦臺山享譽海內外,天水歷史上的“秦州八景”中,有六處在北道。觀光旅游景點集秀峰、密林、溪水、珍禽、異獸、奇葩于一體,麥積煙雨、仙人送燈、凈土松濤、石門夜月、香積積雪、曲溪燕舞、玉蘭花香、東柯積翠等自然景觀讓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還有本地區的鳳凰山景色優美,可稱天下第一
  經濟發展
    勞動力資源充足。麥積區總人口為57.52萬人,勞動力資源總數為36.1萬人,占總人口的62.76%,城鄉剩余勞動力多,這為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開展勞務輸出提供了可靠保證。
    2005年,我們堅持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全力實施“工業強區、產業富民、商貿興埠、旅游拉動、城市帶動”五大戰略,圓滿完成了區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與2004年相比,生產總值增長13.7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2.07%,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0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
    農村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實現農業總產值6.1億元,完成計劃的103.4 %,增長8.5 %;糧食總產量為 11.94萬噸,完成計劃的111.4 %,增長11.5%;鮮果總產量達到8257.8萬公斤,產值11677萬元;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68.03萬頭(只),肉、蛋、奶、鮮魚產量分別達到9300噸、1900噸、830噸和80噸;新發展無公害蔬菜基地2個,面積6500畝;發展省、部級龍頭企業1個,市級龍頭企業6個,區級龍頭企業7個;退耕還林6.5萬畝,新修梯田1.135萬畝,完成人飲工程1處,解決了680戶3124人、667頭家畜的飲水問題;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9.23億元,完成計劃的101.8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70元。
    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積極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工業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不斷深化企業改革,完善企業改制,對改制不徹底、效果不明顯的泰正建材、寶榮橡塑等企業進行了二次改制。加大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力度,完成了天森制藥投資600萬元的中藥飲片生產線技術改造,天水風動機械、天水星火機床、甘泉耐火材料等技改項目進展順利。中醫藥保健研究所研制的滲透液產品和長城電工、天盼門業等開發研制的新產品已投產和投放市場。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增長,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3.46億元,較上年增長23.5 %。
    項目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按照省委“發展抓項目”的總體要求,充分利用國家在農業、扶貧開發、社會保障、公共衛生體系、危房改造、農村“六小”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司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搶抓機遇,千方百計爭項目,全區共爭取到各類項目188項,到位資金3.93億元,占年計劃的102%;不斷加大項目宣傳和推介力度,今年共完成招商引資項目121個,總投資22.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3億元,占年計劃的103%;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49億元,完成計劃的142.5%,增長72.07%。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技術創新和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組織實施科學研究、科技試驗、示范及攻關項目51項。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實施危改項目156項,已竣工80個;整合教育資源,完成了市七中、道北小學及鐵一中、鐵一小、鐵三小等學校的撤并和移交工作;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資助中小學生6.9萬人、資金257.9萬元,受助面達69.8%;城市、農村入學率和小學升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8%。文化體育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體質明顯增強。醫療衛生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石佛、花牛等鄉鎮衛生院建設全面完成,市二院住院大樓建設工程正式啟動。全面落實各項獎勵扶助政策,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計劃生育率達到90.03% ,人口出生率為11.02‰。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區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938人,其中28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商貿旅游業持續發展。不斷加強公共財政建設,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全區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2.0122億元,完成計劃的103.2 %,較上年增長12.34 %。金融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區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45.918億元,貸款余額為 17.1689億元。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7.15億元,增長13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536元,增長10.07 %。旅游業迅速發展,旅游總收入達到3.8億元。非公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2%。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科技工作得到加強,去年共組織實施科學研究、試驗、示范及攻關項目66項,其中省列市列科技項目8項,區列58項;取得科技成果17項,榮獲市科技進步獎10項;啟動了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面推行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校內結構工資制,實施了新課程改革;校舍建設、危房改造扎實推進,市二中省級示范校創建工作進展良好。加快了文化大區建設步伐,堅持以文為媒,積極搭建對外交流平臺,去年成功舉辦了“麥積情韻”明星演唱會、“羲皇故里”赴京風情藝術展和全國甲B男子籃球賽;加強了仙人崖文物安全保護工作,仙人崖申報國家文保單位前期工作就緒。農村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疾病預防救治體系和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增強。廣播電視硬件建設得到加強,電視節目傳輸質量有了較大提高。開展了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試點,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跨入了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區行列。經濟普查有序進行,統計、審計基礎工作逐步加強,老年人、殘疾人和婦女兒童權益得到保障,民族、宗教、人防、地震、氣象、物價、檔案、史志等各項事業都有了新的進步和發展。
    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938元,增長10.9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70元,凈增112元。在減收和增支因素較多、資金調度異常困難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兌現了行政事業單位在職職工第十三個月獎勵工資。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全區有8.7萬多人(次)參加了五項社會保障,2546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738人,是近年來增加最多的一年。在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安置了2004年本科畢業生、2003年非師范類大專以上和師范類畢業生及省、市按政策招考的公務員、人民警察等必須安置的人員549人。輸轉城鄉勞務人員9.43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7億元。區屬企業2340名離退休人員年發放養老金1400多萬元,9000多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率達到100%,為1.3萬多名參加醫療保險的人員發放門診費108萬元,為750名醫保住院病人支付醫療費170多萬元。全年下撥救災救濟款273.9萬元,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70多萬元。集中開展清欠農民工工資專項檢查活動,追回拖欠農民工工資47.3萬元。重視和加強信訪工作,較為穩妥地解決了一些苗頭性、突發性-。全年共受理群眾來信來訪案件664件(次),結案率達96%。集中精力對62件重點矛盾開展了排查調處,依法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再上新臺階。廣泛開展了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有效開展,創建學習型城市工作穩步進行,“雙擁”共建取得新的進步,市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以實施《行政許可法》為契機,加快依法治區步伐,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自覺接受人大和政協的監督,定期向人大報告工作,向政協和民主黨派及老干部通報政情,促進了政府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學化。認真開展“兩案”辦理,全面完成了市、區201件“兩案”辦理任務,辦復率100%。廣泛開展“四五”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全區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制意識進一步增強。深入開展“嚴打整治”專項斗爭,不斷完善治安防控體系,社會治安秩序平穩。組織對重點行業和市場進行-,共檢查各類經營戶2萬余戶(次),查處偽劣商品十二大類,總價值3000多萬元。重視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全區沒有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機關效能建設工程,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優惠政策,營造了公平、寬松的投資發展環境。按照建設“勤政、廉政、優政、高效、創新、務實、人民滿意和信賴的政府”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集中精力抓大事、議大事,行政質量和效率有了新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 全區人民在中國0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下,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一心,奮發進取,克服重重困難和挫折的結晶,使一個昔日貧窮落后的麥積發生了歷史巨變,取得了無比輝煌的成就,呈現出一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政治穩定的喜人局面。隨著改善開放、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區委、區政府制定的“工業強區、產業富民、商貿興埠、旅游拉動、城市帶動”戰略的實施,區委、區政府與時俱進,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將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必將創造我區旅游產業全面發展的新機遇,重點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游覽道路、服務設施、景區景點的開發,旅游產品、旅游市場、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開發,完善旅游服務體系,優化旅游業的軟硬環境,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使資源豐富的旅游業真正成為該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全面快速協調發展。
    "十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09億元,是“九五”期間的13.86倍,為建區以來投資最多的時期。交通“瓶頸”制約極大緩解,配合完成了寶蘭鐵路二線、310國道過境段建設任務,新建和拓寬改造了羲皇大道、泉湖路、天河南路、埠南路、商埠路步行街、隴昌路、東環道、渭濱北路東延段等一批城區道路,打通了麥(積)甘(谷)公路,建成了北(道埠)賈(家河)高等級公路和渭河二號大橋,完成農村通達道路266條1438公里。經營城市實現了新的突破,公開拍賣了紅旗旅社、輕工局、東環道三個片區35.05畝土地,盤活了存量資產,促進了城市開發建設。糧食大廈、民政大廈、文化中心綜合樓等建設工程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教育大廈即將建成,橋北集中供熱工程運行良好。以11個建制鎮為重點的小城鎮開發建設全面啟動,移民搬遷成效明顯,農村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實施了城鄉電網改造工程,廣播電視、移動電信網絡構架基本形成,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
    科技工作不斷加強,組織實施星火、攻關計劃項目78項,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9項,科技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九五”末的38.8%增長到44.55%。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兩基”成果得到鞏固提高,高中階段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市九中、市二中跨入省級示范性高中行列;進一步優化學校布局,撤并布局不合理學校90所。文化事業持續繁榮,先后舉辦了“麥積情韻”明星演唱會、“羲皇故里”赴京風情藝術展等一系列文化宣傳活動,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下鄉和全民健身活動,城鄉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衛生事業得到較快發展,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大改善,疾病預防救治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不斷增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跨入省級優質服務縣區行列。資源與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出版發行了《北道區志》。其他各項社會事業都有了新的進步和發展。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城鎮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逐年擴大,五年共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5200萬元,救災救濟資金960多萬元。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多渠道開展就業,新增就業崗位2.6萬個,1.35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累計輸轉城鄉勞務人員43.44萬人次,創勞務收入8.53億元,分別比“九五”期間增長21.34%和48.9%。扶貧開發取得新的成效,通過實施整村推進、世行貸款等項目,全區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九五”末的2.44萬人減少到1.74萬人。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3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70元,分別比“九五”末凈增2548元和415元。
  
全國與麥積區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曲松县| 玛多县| 偏关县| 东方市| 惠来县| 武山县| 东海县| 定西市| 育儿| 龙井市| 库伦旗| 阳高县| 萝北县| 徐闻县| 土默特左旗| 孟连| 宜章县| 天水市| 焉耆| 元氏县| 方正县| 崇明县| 图们市| 建平县| 遂昌县| 鹿泉市| 三原县| 改则县| 双流县| 中方县| 衡水市| 布尔津县| 丽江市| 德格县| 平和县| 报价| 文成县| 许昌县| 汾西县| 明水县|